黔东土家族高腔山歌审美特点研究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44次
时间:2020年5月18日 14:15
王明远 韦琴芬 麻晔斐 王 中
(贵州铜仁学院艺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黔东土家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劳动与歌声中,用歌声进行情感交流,土家族的民歌独具地域特色,基本都是人们在劳作过程中即兴创作的,歌词内容朴实而生动却又通俗易懂,极富传唱性,歌曲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本文主要对黔东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旋律、歌词、唱腔、语言四方面进行了审美特征阐述,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家族高腔山歌。
【关键词】土家族;高腔山歌;审美特点;唱腔美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课题项目:黔东土家族高腔山歌研究,项目来源:铜仁学院2014年校级重点支持课题(学科代码:030405)。
引言
我国各民族均有山歌,山歌是人类在田野劳动、在乡村活动时抒发情感所创作的歌曲,一般为即兴演唱。本文所讲的是土家民歌中的高腔山歌。黔东土家族当地的俗语,土家族人聚居的村寨,就是山歌的海洋。土家族人民只有通过山歌,才能将土家族粗犷豪放特点展现出来。黔东土家族高腔山歌分为采茶歌、砍柴歌、赶马调、望牛歌、翻山调、盘歌、情歌对唱等内容题材,内容来源广泛而结构短小,声音高亢嘹亮而奔放,节奏自由。
一、黔东土家族高腔山歌概述
我国贵州省铜仁地区是少数民族土家族的一个聚居地。当下贵州省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汉化严重,土家族的人们已经很少说土家语,而改说汉语。这就影响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当前仍保留有土家族音乐特色的音乐主要有山歌、傩戏、花灯,主要在沿河一带的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印江、松桃等地。铜仁地区土家族高腔山歌最具特色的要数沿河、印江地区的高腔山歌,沿河与印江的高腔山歌存在相同的旋律音调;花灯曲调主要分布在思南地区。土家族的高腔山歌产生于交通封闭、经济贫困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山谷、丘陵纵横交错,造就了高腔山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二、 黔东土家族高腔山歌的审美特点
(一)旋律美
土家族高腔山歌在旋律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通常会在高潮旋律部分进行大跳,表现出自由而富有变化的节奏,有着较长的拖腔,歌曲的引子部分或者是高潮部分会出现较为常见的自由延长,在演唱高声区部分时,会用到纯假声,在中低声部一般为真声进行演唱,声音多粗犷且有较强的喷口力度强。针对并不宽的旋律音域,只需应用真声进行演唱处理,不需要太大的音量,真声演唱要注意音色、曲调应饱含韵味美。
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曲式结构为上、下对应句或者是多乐句构成的单乐段,一般会有二、三段至十多段唱词,在演唱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即兴填词创作的情况。 针对目前土家族高腔山歌进行了整理改编,最终总结了2种曲式结构,分别为二段体和三段体。而土家族高腔山歌的音阶已经从五声调式发展了七声调式,有着更为丰富的歌词内容,使得歌曲更具时代性。从沿河地区那些原生态的民歌来看,其高腔山歌有“三音阶”、“四音阶”的调式,有着多种衬词,衬词会占据歌曲较大的篇幅,歌曲衬词有时多达半数以上的篇幅。在土家族高腔山歌中,通常的节奏是混合型的,其节拍的特征是非均分律动散板和均分型律动节拍的高度结合。
土家族高腔山歌的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多为单乐段曲式结构。演唱技巧多为“滑”“倚”“颤”“喊”“假声”等,在演唱中常见到拖腔、衬词、方言,声音犹如土家族所在的山区般绵延高尤,呈现出显著的山地特色和民族地域特征。例如沿河县家喻户晓的《望牛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高腔山歌。
(二)歌词美
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歌词句式构成一般为四句、五句,其中最多的要数四句子山歌,这在土家族聚居地的山歌中随处可见。而黔东土家族的五句子山歌则极为少见。对于五句子山歌来讲,前面四句一般是描述事物,最后一句为点题,这是土家族山歌中少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山歌中也极为少见的歌曲句式。土家族山歌中还有一种特有的句式叫“穿句”,也称为“穿歌、穿号儿”。除了在土家族的山歌中常见穿句,在土家族的劳动歌曲和丧葬歌曲中也能见到穿句的歌体裁。“穿句”高腔山歌的组成部分为“梗子”和“叶子”。当山歌中的“梗子”数量多于“叶子”时,这样的歌曲就是“半穿”;当歌中的“梗子”数量少于“叶子”时,这样的歌曲就是“满穿”。在“半穿”山歌中,不论歌曲包括了多少句“梗子”,均只能见到两三句“叶子”;然而“满穿”山歌中的每一句“梗子”都会带有一句“叶子”。在“梗子”中所加的“叶子”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单号儿、双号儿、单号儿搭桥、双号儿搭桥和扯炉腔等,这些“穿歌”形式可以根据场合、情绪的不同而即兴变化其音调。若从歌词意义上来看,“梗子”和“叶子”有各自的意义,二者的关系并不密切,然而通过仔细研究可以看出,“梗子”
和“叶子”之间实际上为互相加强彼此意境、情趣的关系。在演唱时,“梗子”和“叶子”的旋律需要进行自然连接,通过默契的配合达到风格上的统一。从土家族山歌中的“穿句子”歌曲中可以看到土家族人民旳生活智慧,通过“穿句”能够协调歌曲的音调旋律、音乐结构和歌曲的风格特点,形成丰富的组成形式。
黔东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歌词篇幅多数较为短小,有着广泛的题材。高腔山歌有口头传唱类和即兴编词类,所谓的即兴编词就是演唱者在看见事物时随手拈来,随口就唱。高腔山歌的语言朴实而朗朗上口,有着和谐的韵律美,使人容易记忆和演唱,由此土家族的人民都会唱、爱唱。高腔山歌的歌词擅用比兴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让人便于记忆吟唱,字数通常为七字句和五字句,也有五字、七字的混合句式,还有三字句与七字句的混合句式。例如七字句歌曲《太阳出来照白岩》、 《栽秧歌》 ,其中《太阳出来照白岩其歌词如下:
(男) 太阳出来照白岩,金花银花朵朵开,金花银花我不爱,只爱妹子好人才;
(女) 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底下晒花鞋,花鞋晒得瓣瓣脆,晒起花鞋等哥来。
五字句的高腔山歌诸如《扯谎歌》,其歌词如下:
“丝线套小姑,犟都犟不得;灯罩做铧口,一天犁到黑;灰筛罩蚊子,气都出不得。”
而沿河土家族高腔山歌中最常见的唱词句式为“七言四句与七言八句”,均为上、下句对应的结构。高腔山歌多数为七言和五言,五言的词语组合方式为2+3,七言的组合方式有“倒七字”3+2+2和“顺七字”2+2+3的组合之分。词语的组合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体现在旋律的松紧程度和衬词即兴运用方面。高腔山歌通常为一字一音的词曲关系,歌词与旋律音调各自都较为完美,且互相融合渗透,使得词曲步调保持一致,突出共同的主题。当出现词曲不同步的情况,则是按照“依字行腔”的原则来调整旋律,无论如何,整首歌曲的表达要保持完整。
(三)语言美
黔东土家族的原始语言属藏缅语族,具体语支不详,自称其语言为毕兹卡。当前大多数土家族人们开始用汉语交流,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土家族人保留土家语,且土家族没有自身的母语文字,母语面临绝迹的危险,土家族音乐更是受到严酷的挑战。由此当今土家族音乐所用的语言也就出现了汉化的现象。然而土家族自身的语言有着自身的土家语字词调值,分别是高平调55,地将调31、21,高声调35,高降调53,共四种。字调会极大地制约歌曲的唱腔旋律,通过字调的性质来决定音高,字调是制约土家族高腔山歌唱腔旋律的决定性因素,而音长、音重是决定唱腔旋律的次要因素,使得高腔山歌的旋律和字调成“相顺”关系,体现了“依字行腔、依声入调”的特点。
由于汉化,现存的土家语高腔山歌多以现代土家语为主,其旋律音调必定受到歌词语音词调和体裁的影响,使得歌曲的演唱体现不出土家族语音词调的语言美。
三、土家族高腔山歌案例分析
普例1 沿河县土家族高腔山歌《望牛山歌》
在贵州铜仁地区广泛传唱的《望牛山歌》全曲只有四句歌词,两个乐句组成一段,在前两段中都有衬词“啄包儿”,显示出土家族山歌的独特风格与个性。而第三段乐句中加了“嘛”、“噻”两个衬词,体现出土家族汉化的成分。本歌曲是原生态的土家族高腔山歌,为窄腔音列的旋律音调,由宫下型、徵型、商下型及其宽化的宫下上型、羽下型构成。从歌词中看出本歌曲描述了土家人一天中一部分生活状态,彰显了土家族人民的纯朴、豪情。歌词朴实而接地气,正是对土家族自身地域风格与个性的写照。歌曲唱腔优美,高声区运用了混合共鸣,而在中低声区则采取了纯胸声大嗓唱法,缺乏假声,使得演唱者的换声出现“坎”,这需要今后在高腔演唱中创新发展进行解决。
黔东沿河县土家族高腔山歌有时出现相同歌名不同旋律的现象,其中《望郎歌》就是如此,两个旋律版本的《望郎歌》都是窄腔音列+近腔音列。又如土家高腔山歌《这山就没得那山高》,分为原声版、男声版、女生版三个旋律版本,每一个版本的旋律曲调均十分欢快。以下为《这山没得那山高》的不同版本:
《这山没得那山高》版本一是E微调,歌曲高亢,旋律集中在高声区,从版本一中可以看出该歌曲基本遵循一字一音的结构,旋律自由,使用了上、下滑音。共4句基本乐句,穿插了短小句子,和“穿句子”类似。
普例3 沿河县土家族高腔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版本二(男生版)男生版《这山没得那山高》为E微调,歌曲旋律自由,在演唱速度上要比版本一要快,在每个乐句中都存在一个拖长音,让大山深处的人都能听见,体现出山歌的典型特征。男生版的《这山没得那山高》没有“穿句”,为七言四句外加尾句构成。处于较高声区的音调遵循一字一音的结构。
女生版《这山没得那山高》是A微调,其旋律更加自由,歌词发生了变化,演唱风格却和男生版、版本一统一,遵循着一词一音,由4个规整的乐句构成,无“穿句”和补充乐句。旋律音调起伏发生变化,基本为级进进行。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山没得那山高》的三个高腔山歌版本的共同之处:旋律均以窄腔音列为主;语言均朴实自然,运用了当地有趣的方言;歌词基本押韵,朗读顺口。不同之处是各个版本的窄腔音列出现不同的加进腔音列,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抒情意韵。
四、结语
在经济、文学艺术快速发展的形式下,黔东土家族的语言汉化必定影响了高腔山歌的传承发展,因此需要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加入到土家族高腔山歌的研究中来,从而为土家族高腔山歌找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定位,使高腔山歌在保持其原生态唱法的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能够进行高腔山歌内容、题材结构、演唱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为大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冉竞华.沿河土家族哭嫁歌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
[2]崔德虎.土家族本土音乐初探——以黔东土家族民歌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14(09):72-75.
[3]孟宪辉.土家族汉语民歌音乐特色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120-128.
[4]李宏.湘西土家族民歌的诠释[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8):263-266.
[5]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明远(1970—),男,汉族,贵州镇远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现任职于贵州铜仁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音乐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