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疗法治疗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平均分为电刺激组,针灸组及吞咽训练组。3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采用VFSS(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3组VFS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电刺激组VFSS评分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P<0.01);电刺激组治疗第7 天、第14天后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P<0.05)。结论 电刺激疗法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在哪发表论文
【关键词】 吞咽障碍;电刺激;脑卒中
临床发现约37%~78%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1]。吞咽障碍易造成营养不良和吸入性肺炎。电刺激疗法是一种新的吞咽障碍治疗新技术,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其对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90例本院2006年10月-2008年3月住院患者,为急性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以头颅CT和(或)MRI证实。患者吞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噎塞、吃饭时间延长、咀嚼费力和肌力减退;神志清楚;简易智力测试量表评分>7分;单发病灶。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每组各30 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45~77岁。所有患者以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进行吞咽功能评定。排除以下情况:VFSS吞咽功能评分>3分(轻中度及轻度)者及伴有严重并发症、昏迷、严重认知及视听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依据患者病情选用针对性药物。吞咽训练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口颊部、舌部的主动、被动活动及口腔冰棒刺激等规范的康复训练,20min/次,2次/d。针灸组:在药物和吞咽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1次/d,30min/次。电刺激组:药物和吞咽训练基础上,使用 Vital Stim电刺激治疗仪,强度为0~25mA,可调,第一电极放置于舌骨上方,第二电极紧挨第一电极下放置,置于甲状腺上切迹上方,第三、第四电极按前两电极之间的距离等距离放置,沿颈前正中线垂直排列所有电极。治疗时间每次l h,每天1次。
在哪发表论文
1.3 评估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时由同一位专业康复医师采用VFSS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VFSS总分10分,10分为正常,评分提高3~4分为显效,提高2分为有效,提高0~1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包,用t检验和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3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VF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各组VFS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第7天,电刺激组VFSS 评分为5.47±1.18,第14天后电刺激组VFSS评分为5.73±1.49,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P<0.01)。
2.2 3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疗效比较 治疗后第7天,电刺激组显效7例,有效17例,有效率80.0%;针灸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有效率53.33%;康复训练组显效1例,有效7例,有效率26.67%。治疗后第14天,电刺激组显效12例,有效17例,有效率96.67%;针灸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有效率76.67%;吞咽训练组显效4例,有效11例,有效率50.0%,电刺激组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 讨论脑卒中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病因。一般认为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为支配吞咽肌的颅神经周围性或皮质延髓束损害后,食物由口腔向咽部和食管移动乏力,通过时间显著延长,滞留增加[2]。吞咽障碍患者常发生吸入性肺炎或严重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应积极治疗。我科引进Vital Stim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吞咽障碍。电刺激治疗仪是利用一定强度的,通过预设的刺激程序来刺激咽部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本研究表明,所有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治疗前3组VF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均显著提高,针灸加吞咽训练效果优于单一吞咽训练,加用电刺激治疗后有效率显著提高,第1周有效率达80.0%,在第2周更加明显,提高至96.67%。报道表明Vital Stim治疗吞咽障碍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Leelamanit等认为,吞咽时同步电刺激甲状舌骨肌,可通过减少喉上提幅度来改善吞咽困难,同步电刺激具有无创伤的优点,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吞咽机制。综上所述,电刺激疗法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显著,为吞咽障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在哪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1 Martino R, Foley N, Bhogal S, et al.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 diagnosi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Stroke,2005,36:2756-2763.
2 Galli J, Valenza V, D'AlatriL, et al.Postoperative dysphagia versus neurogenic dysphagia:scintigraphic assessment.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S0003 4894),2003,112(1):20-28.
【关键词】 吞咽障碍;电刺激;脑卒中
临床发现约37%~78%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1]。吞咽障碍易造成营养不良和吸入性肺炎。电刺激疗法是一种新的吞咽障碍治疗新技术,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其对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90例本院2006年10月-2008年3月住院患者,为急性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以头颅CT和(或)MRI证实。患者吞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噎塞、吃饭时间延长、咀嚼费力和肌力减退;神志清楚;简易智力测试量表评分>7分;单发病灶。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每组各30 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45~77岁。所有患者以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进行吞咽功能评定。排除以下情况:VFSS吞咽功能评分>3分(轻中度及轻度)者及伴有严重并发症、昏迷、严重认知及视听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依据患者病情选用针对性药物。吞咽训练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口颊部、舌部的主动、被动活动及口腔冰棒刺激等规范的康复训练,20min/次,2次/d。针灸组:在药物和吞咽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1次/d,30min/次。电刺激组:药物和吞咽训练基础上,使用 Vital Stim电刺激治疗仪,强度为0~25mA,可调,第一电极放置于舌骨上方,第二电极紧挨第一电极下放置,置于甲状腺上切迹上方,第三、第四电极按前两电极之间的距离等距离放置,沿颈前正中线垂直排列所有电极。治疗时间每次l h,每天1次。
在哪发表论文
1.3 评估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时由同一位专业康复医师采用VFSS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VFSS总分10分,10分为正常,评分提高3~4分为显效,提高2分为有效,提高0~1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包,用t检验和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3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VF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各组VFS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第7天,电刺激组VFSS 评分为5.47±1.18,第14天后电刺激组VFSS评分为5.73±1.49,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P<0.01)。
2.2 3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疗效比较 治疗后第7天,电刺激组显效7例,有效17例,有效率80.0%;针灸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有效率53.33%;康复训练组显效1例,有效7例,有效率26.67%。治疗后第14天,电刺激组显效12例,有效17例,有效率96.67%;针灸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有效率76.67%;吞咽训练组显效4例,有效11例,有效率50.0%,电刺激组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 讨论脑卒中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病因。一般认为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为支配吞咽肌的颅神经周围性或皮质延髓束损害后,食物由口腔向咽部和食管移动乏力,通过时间显著延长,滞留增加[2]。吞咽障碍患者常发生吸入性肺炎或严重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应积极治疗。我科引进Vital Stim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吞咽障碍。电刺激治疗仪是利用一定强度的,通过预设的刺激程序来刺激咽部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本研究表明,所有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治疗前3组VF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均显著提高,针灸加吞咽训练效果优于单一吞咽训练,加用电刺激治疗后有效率显著提高,第1周有效率达80.0%,在第2周更加明显,提高至96.67%。报道表明Vital Stim治疗吞咽障碍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Leelamanit等认为,吞咽时同步电刺激甲状舌骨肌,可通过减少喉上提幅度来改善吞咽困难,同步电刺激具有无创伤的优点,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吞咽机制。综上所述,电刺激疗法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显著,为吞咽障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在哪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1 Martino R, Foley N, Bhogal S, et al.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 diagnosi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Stroke,2005,36:2756-2763.
2 Galli J, Valenza V, D'AlatriL, et al.Postoperative dysphagia versus neurogenic dysphagia:scintigraphic assessment.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S0003 4894),2003,112(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