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改革尝试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做了作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关键词:课堂教学;写作素材;作文教学改革教师论文发表
一、语文课教学与指导学生写作紧密结合
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例如:学生写说明文困难大,而初中语文第三册是以说明文为重点内容的。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学习课文前的“说明”和附录“谈谈说明文”两篇知识短文,使学生明确说明文需要掌握的四点知识,即:一是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三是注意说明顺序;四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学第一课《中国石拱桥》。学生很快而且较好地完成了本文应掌握的知识。课后,让学生观察太原的漪汾桥,并写成说明文《漪汾桥》。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漪汾桥的特点,即桥面是在七组对称拱圈中穿过,造型优美。在说明顺序上能运用由远到近、先总后分的写法,说明方法多数能运用举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对桥上的照明灯、桥的建成时间、用途等作详尽准确的说明。
讲《苏州园林》一文,笔者把学生带到仿苏州园林修建的“煦园”上课。学生直观地理解轩榭、花墙、小亭及和谐的色调,并且让学生体会“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课后学生写了说明文《煦园》。由于有了实际素材,写起来得心应手。又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学生仿写《××的背影》。有写爸爸的背影、有写妈妈的背影、还有写爷爷、奶奶、姥姥的,总之都能抓住人物辛劳了一生,对自己如何关心体贴,而自己平时如何不懂得关心孝敬老人这一中心来写。有的同学说通过写这篇作文,我要更爱更尊敬老人。
当笔者讲完第三册三单元“关于读报常识”后,让学生人人制作手抄报,要求第一版是新闻版,第二版是副刊,制好后张贴在校园。这样把课文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融读与写于一炉,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丰富学生生活,开辟第二课堂,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论文发表
为解决学生写作文无内容写的困难,防止学生抄袭、编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笔者采取如下办法:
1.精心设计开好主题班会,一举多得
班会是学生最乐意上的。笔者利用这一机会精心设计组织好每次班会。首先让学生写一篇《我设计的班会》的作文,从中选出设计新、意义好的,并让设计者自己主持班会。一个成功的班会,就是一篇作文的好素材。如:主题班会《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学生进行“钉扣子”、“缝补钉”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素材。
2.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开阔视野,体验社会生活
为了让学生多学点知识,经常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骑车去晋祠、上东山打酸枣、野炊、参观书画展览、划船看牡丹、逛商场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每次活动完,便写一篇作文。
3.开展天天“讲三闻”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讲三闻”就是在开课前让学生讲一篇新闻(从报上抄的,与教育有关的),一篇班内新闻(自写的),一篇知识趣文(可摘抄)。并要求把三篇文章用小小报的形式设计抄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报习惯的风气,又能提高写作水平,掌握写新闻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排版、书法、绘画等锻炼机会。
三、改变单一的作文形式和内容
作文形式、内容避免单一化,应走向多元化。因为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表现在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并且往往成为定势,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这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人说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好的作文正如一个“完人”,要“天庭饱满,地革方圆,五官端正,口齿清淳”,对作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有明确的要求。但这些内容,同时和谐地把握,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分阶段单项训练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
如一次作文课,笔者布置了《老师,我感谢您》的开头结尾的练习,有学生这样写:“如果说母亲给我一把遮阳的伞,那么老师却给我迎战风雨的翅膀,风雨中母亲扶着我走路,而老师在前边召我快行。老师,我感谢您,给了我超过母爱的力量……”结尾写道:“看着老师微驼的身躯,我突然意识到,我长高的那部分正是老师的血肉,他把全部的精华无私的奉献给了她的学生。”学生饱含深情的开头和结尾,已经让作文成功了一半。
四、作文教学,说写分不开
很多人认为,写作文,学会写就行了,其实学会说更重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衣,口语训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具体做法有:每节语文课前利用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来说话,说的内容不作限定,可以是见闻,编故事,朗诵诗歌, 背格言警句等。
有些学生开始时还是比较胆小,搓手,望天花板,抓衣角的现象时有发生。说话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有些学生说话声音太小,说话内容也太少,一般只能说一分钟左右。但后来随着上讲台的次数的增加,他们也慢慢地自然了,说的内容也多了。尤其是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说话的内容也开如广阔起来,语文故事,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天文地理等都有,而且说话也有条理多了。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大庭广众场合的讲话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辨力和分析力。最重要的,是它对学生写作文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了。从学生作品看,作文内容许多与说话的内容有关,如引用的格言,警句,诗句等,同时,写起作文来有条有理,很少出现以前那种写作文毫无条理的现象。这说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课的事,工夫在平时,有积淀才有作文。教师论文发表
五、让学生互评作文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带回家改。相信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可是学生所得却很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很简单,因为作文批改陷入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互不联系的落后状态中。批改批改,批批改改。教学论告诉我们,作文批改应当是师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应当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他还说,养成了自改习惯和能力,将“一辈子受用不尽。”。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才是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的,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2]余文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小学数学),2006(9).
[3]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堂教学;写作素材;作文教学改革教师论文发表
一、语文课教学与指导学生写作紧密结合
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例如:学生写说明文困难大,而初中语文第三册是以说明文为重点内容的。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学习课文前的“说明”和附录“谈谈说明文”两篇知识短文,使学生明确说明文需要掌握的四点知识,即:一是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三是注意说明顺序;四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学第一课《中国石拱桥》。学生很快而且较好地完成了本文应掌握的知识。课后,让学生观察太原的漪汾桥,并写成说明文《漪汾桥》。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漪汾桥的特点,即桥面是在七组对称拱圈中穿过,造型优美。在说明顺序上能运用由远到近、先总后分的写法,说明方法多数能运用举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对桥上的照明灯、桥的建成时间、用途等作详尽准确的说明。
讲《苏州园林》一文,笔者把学生带到仿苏州园林修建的“煦园”上课。学生直观地理解轩榭、花墙、小亭及和谐的色调,并且让学生体会“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课后学生写了说明文《煦园》。由于有了实际素材,写起来得心应手。又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学生仿写《××的背影》。有写爸爸的背影、有写妈妈的背影、还有写爷爷、奶奶、姥姥的,总之都能抓住人物辛劳了一生,对自己如何关心体贴,而自己平时如何不懂得关心孝敬老人这一中心来写。有的同学说通过写这篇作文,我要更爱更尊敬老人。
当笔者讲完第三册三单元“关于读报常识”后,让学生人人制作手抄报,要求第一版是新闻版,第二版是副刊,制好后张贴在校园。这样把课文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融读与写于一炉,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丰富学生生活,开辟第二课堂,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论文发表
为解决学生写作文无内容写的困难,防止学生抄袭、编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笔者采取如下办法:
1.精心设计开好主题班会,一举多得
班会是学生最乐意上的。笔者利用这一机会精心设计组织好每次班会。首先让学生写一篇《我设计的班会》的作文,从中选出设计新、意义好的,并让设计者自己主持班会。一个成功的班会,就是一篇作文的好素材。如:主题班会《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学生进行“钉扣子”、“缝补钉”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素材。
2.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开阔视野,体验社会生活
为了让学生多学点知识,经常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骑车去晋祠、上东山打酸枣、野炊、参观书画展览、划船看牡丹、逛商场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每次活动完,便写一篇作文。
3.开展天天“讲三闻”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讲三闻”就是在开课前让学生讲一篇新闻(从报上抄的,与教育有关的),一篇班内新闻(自写的),一篇知识趣文(可摘抄)。并要求把三篇文章用小小报的形式设计抄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报习惯的风气,又能提高写作水平,掌握写新闻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排版、书法、绘画等锻炼机会。
三、改变单一的作文形式和内容
作文形式、内容避免单一化,应走向多元化。因为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表现在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并且往往成为定势,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这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人说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好的作文正如一个“完人”,要“天庭饱满,地革方圆,五官端正,口齿清淳”,对作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有明确的要求。但这些内容,同时和谐地把握,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分阶段单项训练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
如一次作文课,笔者布置了《老师,我感谢您》的开头结尾的练习,有学生这样写:“如果说母亲给我一把遮阳的伞,那么老师却给我迎战风雨的翅膀,风雨中母亲扶着我走路,而老师在前边召我快行。老师,我感谢您,给了我超过母爱的力量……”结尾写道:“看着老师微驼的身躯,我突然意识到,我长高的那部分正是老师的血肉,他把全部的精华无私的奉献给了她的学生。”学生饱含深情的开头和结尾,已经让作文成功了一半。
四、作文教学,说写分不开
很多人认为,写作文,学会写就行了,其实学会说更重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衣,口语训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具体做法有:每节语文课前利用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来说话,说的内容不作限定,可以是见闻,编故事,朗诵诗歌, 背格言警句等。
有些学生开始时还是比较胆小,搓手,望天花板,抓衣角的现象时有发生。说话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有些学生说话声音太小,说话内容也太少,一般只能说一分钟左右。但后来随着上讲台的次数的增加,他们也慢慢地自然了,说的内容也多了。尤其是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说话的内容也开如广阔起来,语文故事,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天文地理等都有,而且说话也有条理多了。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大庭广众场合的讲话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辨力和分析力。最重要的,是它对学生写作文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了。从学生作品看,作文内容许多与说话的内容有关,如引用的格言,警句,诗句等,同时,写起作文来有条有理,很少出现以前那种写作文毫无条理的现象。这说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课的事,工夫在平时,有积淀才有作文。教师论文发表
五、让学生互评作文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带回家改。相信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可是学生所得却很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很简单,因为作文批改陷入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互不联系的落后状态中。批改批改,批批改改。教学论告诉我们,作文批改应当是师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应当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他还说,养成了自改习惯和能力,将“一辈子受用不尽。”。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才是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的,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2]余文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小学数学),2006(9).
[3]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