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我们齐步走 ——感悟式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62次
时间:2019年10月14日 10:14
胡凡奇
(金华市婺城区塔石小学)
【摘 要】语文学习一直贯穿于学生们的整个成长历程。“语文”可以说是各门学科中的基础,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更是为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教学所面对的是呈现自身独特规律的民族语言,它从突出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把阅读感悟看作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通过大量的阅读、感悟,在习得语感的同时,体悟人生哲理、丰富感情世界、享受审美愉悦、学会关爱他人。
【关键词】体验性;阅读教学;关注;感悟
一、扩展阅读,增加积累
阅读是一项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个体精神活动,对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手段,如色彩、线条、节奏、旋律等能够象语言这样直接、精确、严密地反映人类思维的过程和成果。阅读如此重要,然而现实是令人担忧的阅读退化状况,所以加强阅读是必要的。
阅读量的扩大,意味着积累的增加。 积累的增加又意味着感悟有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积累是感悟的前提,只有多读多积累,才能感得充分,悟得深入。 对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有论述,意即须熟读博览历代百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应该是融有理解、毕赏、感悟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通过阅读,积累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而。
学生在扩大阅读增加积累的过程中, 放羊式的读效果并不好,教师的价值如何体现呢?教师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符合并能拓宽其期待视野的文本,如内容接近学生生活的作品,文笔优美的短小文章,精品时文等,以其生动新颖、切近生活的特点,容易激活学生的感官,接通其内心体验而乐于被主动感知,而且养成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性。
2.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
3.教之以读书的方法。 不应竭心尽力地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法,而是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 “授之以渔”。
在阅读中,积累的内容如语言、思想、文化都是通过内隐获得的,应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投入,只要入迷,自然会有功利结果的获得。 对此,茅盾先生早有论述“读 : 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惟有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即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者,才真应了那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只要辛勤耕耘了,必定会有收获。
二、广为品味,融会贯通
有一类作品,学生很容易读到自己的经历,读出滋味,使阅读成为一种双向运动;但有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以自己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尽管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但教师的指导帮助不可缺少,能减少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应强调对各类文本的体验、品味和领悟,而不应该局限于其中一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局限的眼界就会局限住自己的人生”。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只着眼于一种信息的采集,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不会融会贯通的人,也会被时代所淘汰。语文不是单一的学科,语文是一切的基础,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助于语文的学习。
三、各表其情,自展其才
学生对文本的咀嚼,有悟有得,会有两种状态,一是无言。 这可能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的境界,此种境界是那样的美妙和谐,有如丝竹和鸣,疏梅溶淡月,使人无以名状,只有领首微笑而已。 在这种浑融之境,学生的精神得到调节,情感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暂时忘却世俗生活而神游怀想于审美的天地。语文学习中隐性的知识有很多,其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不好言说,达致“会心”就很可贵。学生的阅读所获,终究会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反映出来,只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被激活。
四、未来的路,牵手淌河而过
感悟式阅读教学更是一种理念, 它渗透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
在操作上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很多环节设想不全面,因而实施起来问题较多。
1.这种教学方式更适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而非其他如科技类作品。
2.在一节课内,很难体现感悟式教学的全貌,而且,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显示出来。
3.阅读效果的评价检测的实施问题。 但感悟式阅读教学仍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它的积极性,比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正在逐步提高着学生的阅读品位, 学生也显示出自主学习的态势及探究学习的趋向,而且培植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变,更新知识结构、优化自身素质。
作者单位:胡凡奇(1988-),女,浙江省金华市,职称:小学二级教师, 学历:本科,任教学科,语文。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466.
[2]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72,374.
[3」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