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民歌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 ——以起锚号子二首为例
徐州地区民歌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
——以起锚号子二首为例
郭 威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 徐州地区古称彭城,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数千年的建城史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积淀了徐州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民歌中的多声部音乐形态,即是其中颇具艺术魅力的一朵奇葩。本文选取徐州地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起锚号子为例展开音乐分析。较为全面的梳理其音乐构成参数并最终予以概括性研究总结。以期达到管窥徐州民歌多声部音乐全貌的研究性目的。
【关键词】 民歌;多声部
【中图分类号】 J616 【文献标识码】 A
徐州地区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2600余年的建城史。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地区,处于江苏省西北部,北接山东省枣庄,西连安徽宿州,东临江苏省连云港,南接连河南省商丘。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民歌形态呈现出多省域民歌交融的这一音乐形态特点。
在丰富的民歌形态中,这一地区的多声部民歌音乐形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题材上来看多声部民歌音乐形态主要反映了徐州地区的三大类生活形态:首先为人民的劳动生活;其次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最后反应了当地人民的爱情生活。从多声部民歌形式上看与其他地区民歌形态无太大差异,主要分为:号子、小调、风俗歌、儿歌、生活性音调等几种。接下来本文将以徐州地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起锚号子为例作阐述性的分析。
一、起锚号子(一)的音乐分析
徐州地区号子主要是以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民歌。这一类民歌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结合。这一类民歌的律动性尤其突出,在领唱声部的引领下。众人合唱声部与领唱声部在相同的音乐律动下展开。主要功能为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的作用。
谱例1:
起锚号子(一)(42)
这首民歌为徐州地区骆马湖渔民捕鱼作业时所演唱。从谱例上来看形态方面主要是领唱及合唱声部均集中于附点节奏形态引领中。整个号子音乐使用了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整体结构上为四句体音乐结构,每个乐句均由两小节的领唱与两小节的合唱组成。乐句工整、为方整型乐段结构形式。旋律形态上整首作品都在较高音区上运行,整个音区跨度并不大,只有一个六度,节奏形态的使用却较有特点除了均分性节奏外,还使用了切分式节奏形态和前松后紧式的符点节奏形态。这两种节奏形态的加入使整个音乐在原来的工整性的音乐运行中,快速的加入了跳跃性和灵动性的音乐律动。
切分性的节奏形态主要使用在领唱声部。附点型节奏形态主要应用于合唱声部。从各句的节奏形态布局上来看:启句主要由方整性节奏构成。唯一变化为领唱声部为两拍持续、而合唱声部为四分音符的等分。承句为音乐节奏的进一步延展领唱声部原有的持续性声部被切分式节奏所代替。合唱声部被两种附点音符所代替。转句为切分式节奏音型、均分式节奏音型、附点是节奏音型、与持续式节奏音型的汇集。整个音区都处于不断爬升的形态中。
谱例2:
起锚号子(二)(42)
这首民歌为渔歌号子中有代表性的第二种形态。从谱例上分析,整个号子音乐同样使用了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整体结构上为四句体乐段结构,每个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每个乐节均由一小节的领唱与一小节的合唱组成。学句结构层次清晰工整;整个乐段为方整型乐段结构形式。旋律形态整首作品都在较高音区上运行,从小字一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G,整个音区跨度并不算大,只有一个七度,节奏组织形态较上一首起锚号子有一定的区别。附点型节奏的使用在整个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十六分音符结合八分音符的切分式节奏,也是整首民歌主题中重要的节奏性元素。
从各句的节奏形态布局上来看:启句主要由非方整性节奏构成。领唱声部为前松后紧的非均衡型节奏样态。而合唱声部为较为平稳的等分式节奏。承句切分式节奏代替了前一句中前紧后松的非均衡型节奏样态,采用一拍内的切分式节奏。合唱声部为均分式的节奏形态转句,整个节奏变化并不大,领唱声部为切分式节奏音 型、合唱声部继续沿用了均分式的节奏音型。合句体现在节奏形态方面主要是领唱及合唱声部均集中于附点节奏形态及前松后紧式节奏音型的综合使用。
通过两首起锚号子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如下规律:徐州地区渔歌号子音乐从调性上看多使用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多为为四句体音乐结构,每个乐句均由方整型的领唱与合唱声部组成,乐句结构工整;多为为方整型乐段结构形式。从旋律形态上来看作品中低音区各音较少,绝大多数句幅在较高音区上运行,音区跨度并不大。民歌节奏形态上变化比较多样很难归纳出一般规律。但可分析出跳跃型的附点行节奏及打破原有的律动方式的切分型节奏组合方式比较多见。句式上的逻辑关系方面可看出启、承、传、合、的结构逻辑在其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经过以上归纳性研究,从多声部音乐组织形态上看,徐州地区民歌形态在声部上音乐结构是统一对称的。乐句往往采用呼应性的乐句配置。节奏上采用互补型声部节奏布局即均分式节奏与富于跳跃性的节奏交替结合,使音乐获得不断向前流动的动力。各声部采用统一的调性进行组织,整个音乐更加统一流畅。
参考文献
[1]庄泉忠.徐州民间音乐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郭威(1980—),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