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语文教学应注重“三心”教育 ——我对德育的新理解

热度0票  浏览119次 时间:2016年2月04日 15:16

语文教学应注重“三心”教育

   ——我对德育的新理解

祖广辉

 


摘要: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语文教学中不好把握。但如果将德育具体化为三个方面为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针对不同的文本,将培养学生的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分别融入与此相应的文本教学中,会更容易教与学。民族振兴,德育为先。

关键词:感恩  责任  恻隐

 

华夏民族总与礼仪之邦冠名于世。古先哲为我们留下许多名言典故,不乏教育后人德行天下,以德为先。有《大学》中“修、齐、治、平”。修身第一位,修身乃德育。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士有百行,以德为先”;“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所有这些,足见先哲对德行的器重。

作为语文教师,传承古仁人的德行衣钵,发扬中华文明的博大深邃精神,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在教育教学中应渗透德育理念。德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态,一把尺度。以我理解为具体的三方面即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我从以下案例中与大家一起来思考、分享、感悟。

在师范上学时,对校训记忆犹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口传心授,春风化雨,需要的前提是以身作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得也是这个道理。《礼记》中:“亲其师,信其道。”是让教师做足功课。教师如何做?我想无外乎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育技艺,超凡的教育智慧,独特的人格魅力。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则师可亲而其道可信了。所以,此处插科打诨尤为必要。这是教师德育思想能有效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前提条件。不然,一切都变为纸上谈兵,空头说教。以下从三点阐述:

其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心

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散步》、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孟郊的《游子吟》,这些作品虽说文体不同,但是都渗透作家对父母恩情的感激。百善孝为先不无道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教师在与学生学习这类文章是要多多渗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与学生多交流、多体会、多感悟。在交流、体会、阅读感悟中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让全体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时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大有功德的事。此处是论述感恩父母,下文论述感恩社会。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个人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家——祖国。对祖国要有赤子之心。古往今来,对国家的感恩之心比比皆是。辛弃疾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精忠报国,死而后已。在民族大义之前,要胸怀祖国、感恩祖国、眷恋祖国。这是我们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力量。有了它,我们不再担心民族危亡时的无助;有了它,我们不再恐惧西方列强的炮火;有了它,我们不再心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报社会,感恩祖国,报效祖国。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诗词时应传达出这种声音。

其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何为责任心?《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是梁启超的话,不无道理;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也是这个道理。这种责任心意识地培养要在我们语文课堂上体现出来。比如在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要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钱泳的《治水必躬亲》要学习海瑞忠于事业、忠于人民、不辞劳苦、身先士卒的忘我精神;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我们要学习“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精神;在《赵普》中我们要学习赵普不顾个人安危、忠于国家、冒死觐见的敬业精神;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我们要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负责精神。

其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恻隐心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即爱心、怜悯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说得都是爱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我们的学生要渗透对人民仁爱的思想,对弱者同情的感情。爱在教学泰格特的《窗》中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关爱身边需要关爱的人,让学生懂得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在教学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一文中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到“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怜悯,从而在思想上与其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这是关于恻隐之心的教育。

最后,我觉得德育的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并不能全部概括德育的内容。但是我总是觉得这三个方面在当今社会因被人忽缺而显得比较可贵。所以重点阐述我们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所要关注的这些内容。即便如此,我觉得德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并不能说通过某节课就能够达到每个学生具有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了。教师要有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有可能让德育的种子生根、发芽、开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张广亮《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8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