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大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政府引导不够、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研究开发投入偏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康发展,应当明确激励政策、选好联盟模式、加强沟通引导。护理论文发表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大问题;对策建议
护理论文发表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目前全国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达上百家。护理论文发表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涵盖了包括研发、试制、生产、销售到信息反馈等技术创新全过程,合作创新的重点是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现阶段,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存在着三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 政府引导协调力度严重不够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政府在引导和协调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三个方面:(1)参与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需要政府激励。大多数参与主体并未意识到积极投入和参与联盟发展的重要性,有些联盟甚至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建立的,参与主体并未展现出主动参与的态度;同时,某些参与主体其参与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通过联盟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技术支持,而并未想过如何对联盟做出自己的贡献。(2)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度需要规范的制度保障。从我国现有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情况看,学研机构自办产业多,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的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彼此之间的信任问题、体制问题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等制约。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制度建设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消除各参与方的疑虑,提高相互间的信任度。(3)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关系到联盟的长期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影响到联盟的长期持续发展,从现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情况看,利益分配关系并未得到很好地协调,联盟内部产生的利益纠纷事件较多,因而直接影响到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另外,资金缺乏也是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 学研机构持续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着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重要责任。从横向(图1)和纵向(图2)两方面数据看,现阶段我国学研机构在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主要问题是应用研究所占比重过大、基础研究不足,这将影响其持续创新能力。
图1通过对不同国家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所投入的R&D经费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R&D经费主要用于试验发展。
图2显示了1999年~2009年我国各类研究经费占总投入比例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基础研究比例在近十年来保持在4.5%~6%之间,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2007年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到其R&D投入的17.5%,2006意大利的基础研究投入更是占到其R&D投入的28.7%。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会影响到应用研究的试验发展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的提高。另外长期以来,学研机构的科技成果都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所获奖励的级别、获得国家经费的多少来衡量,这种评价体系仅仅体现了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忽略了其所拥有的“市场价值”,从而导致科研并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仅仅是单纯地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从而与实际的市场相脱节。
三、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严重偏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技术进步的加快,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但常常面临企业创新能力弱,技术标准竞争处于弱势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企业必须走联合创新之路,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表1给出了我国大中型企业2003年~2009年的主要科研投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设有科技机构企业数量、R&D人员情况和R&D经费投入这三方面。
由表1可以看出:(1)企业科技机构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优化各类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从企业中科研机构的总体数量来看,2003年~2008年间设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重相对较少,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够活跃,基础较弱;(2)科研人员是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其数量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企业R&D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为2%左右,明显偏低;(3)R&D投入是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企业的R&D经费投入来看,我国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到2009年底尚未突破1%,而国际公认的标准为,该指标低于1%的企业难以生存,2%则可以维持,到5%以上才有竞争力;世界500 强企业该指标一般达5%~10%。
众所周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需要各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配合,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可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1)明确激励政策。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规章,规范监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参与主体,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科技创新者的利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不受侵害,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顺利运行。政府部门应当完善技术创新的奖励制度(如减免税收、给予补贴等),促进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研发,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创新。(2)选好联盟模式。在选择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过程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层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大学和科研机构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效合作模式。比如研究型学研机构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他们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基础理论开展,其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走高精端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力量。(3)加强沟通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须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和企业的市场拓展功能,从而形成新的整体优势,不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大幅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方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创新科技,2009,(4):18-19.
2. 冯海红,王胜光.产业技术联盟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工业技术经济,2008,(5):65-67.
3. 杜钟珊,李敏,孙爱民.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研究.综合管理,2009,(5):200-201.
4. 胡利玲,冯楚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法律形态研究.科技与法律,2009,(5):3-7.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大问题;对策建议
护理论文发表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目前全国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达上百家。护理论文发表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涵盖了包括研发、试制、生产、销售到信息反馈等技术创新全过程,合作创新的重点是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现阶段,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存在着三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 政府引导协调力度严重不够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政府在引导和协调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三个方面:(1)参与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需要政府激励。大多数参与主体并未意识到积极投入和参与联盟发展的重要性,有些联盟甚至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建立的,参与主体并未展现出主动参与的态度;同时,某些参与主体其参与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通过联盟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技术支持,而并未想过如何对联盟做出自己的贡献。(2)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度需要规范的制度保障。从我国现有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情况看,学研机构自办产业多,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的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彼此之间的信任问题、体制问题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等制约。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制度建设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消除各参与方的疑虑,提高相互间的信任度。(3)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关系到联盟的长期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影响到联盟的长期持续发展,从现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情况看,利益分配关系并未得到很好地协调,联盟内部产生的利益纠纷事件较多,因而直接影响到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另外,资金缺乏也是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 学研机构持续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着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重要责任。从横向(图1)和纵向(图2)两方面数据看,现阶段我国学研机构在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主要问题是应用研究所占比重过大、基础研究不足,这将影响其持续创新能力。
图1通过对不同国家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所投入的R&D经费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R&D经费主要用于试验发展。
图2显示了1999年~2009年我国各类研究经费占总投入比例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基础研究比例在近十年来保持在4.5%~6%之间,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2007年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到其R&D投入的17.5%,2006意大利的基础研究投入更是占到其R&D投入的28.7%。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会影响到应用研究的试验发展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的提高。另外长期以来,学研机构的科技成果都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所获奖励的级别、获得国家经费的多少来衡量,这种评价体系仅仅体现了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忽略了其所拥有的“市场价值”,从而导致科研并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仅仅是单纯地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从而与实际的市场相脱节。
三、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严重偏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技术进步的加快,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但常常面临企业创新能力弱,技术标准竞争处于弱势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企业必须走联合创新之路,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表1给出了我国大中型企业2003年~2009年的主要科研投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设有科技机构企业数量、R&D人员情况和R&D经费投入这三方面。
由表1可以看出:(1)企业科技机构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优化各类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从企业中科研机构的总体数量来看,2003年~2008年间设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重相对较少,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够活跃,基础较弱;(2)科研人员是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其数量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企业R&D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为2%左右,明显偏低;(3)R&D投入是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企业的R&D经费投入来看,我国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到2009年底尚未突破1%,而国际公认的标准为,该指标低于1%的企业难以生存,2%则可以维持,到5%以上才有竞争力;世界500 强企业该指标一般达5%~10%。
众所周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需要各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配合,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可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1)明确激励政策。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规章,规范监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参与主体,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科技创新者的利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不受侵害,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顺利运行。政府部门应当完善技术创新的奖励制度(如减免税收、给予补贴等),促进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研发,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创新。(2)选好联盟模式。在选择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过程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层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大学和科研机构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效合作模式。比如研究型学研机构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他们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基础理论开展,其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走高精端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力量。(3)加强沟通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须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和企业的市场拓展功能,从而形成新的整体优势,不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大幅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方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创新科技,2009,(4):18-19.
2. 冯海红,王胜光.产业技术联盟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工业技术经济,2008,(5):65-67.
3. 杜钟珊,李敏,孙爱民.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研究.综合管理,2009,(5):200-201.
4. 胡利玲,冯楚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法律形态研究.科技与法律,2009,(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