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新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华东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海 200237
谢原原
摘要:新行为主义产生于20 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新行为主义的理论中,学习的问题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它的学习理论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中小学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强化、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等理论对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本文对新行为主义理论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影响作了探索。
关键词: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中小学教育
一、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主要观点与教育主张
1913 年,华生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1930 年以后,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逐渐取代了早期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强调对具体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精确的描述,代替心理学中描述主观世界的含糊不清的概念。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外部环境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行为是可以通过各种外部强化的方式来塑造和改变。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强化分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是在一种情境中出现或加上某些东西,则某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消极强化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撤销某种事件,则某种反应的概率增加。消极强化不是惩罚,惩罚是撤销积极的刺激或出现消极的刺激以阻止某种反应的出现。斯金纳主张避免使用惩罚,认为惩罚不能去除学生不适当的行为,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却不能减少反应的总数。
新行为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行为的改变,它推崇科学,主张将严格的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强调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细致而科学地设计和控制教育环境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实现行为目标,使他们为承担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责任做好准备,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使学校的理论和实践都具备科学精神。师生关系上,斯金纳主张教师和学生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学生需要学习,需要受到控制,教师作为学生行为的设计者和控制者,既拥有权威,又要为学生负责。他提出用强化理论来控制学生行为,还提出了程序教学(指把教材内容按照逻辑顺序系统地加以编排,使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自动的教学模式),在程序教学过程中,影响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对于正确反应的强化、对于学习材料所做的细致的、合乎逻辑的安排。斯金纳还发明了教学机器(指装有程序教材,能够显示问题,指出正误,并提示下一步如何学习的机器),它突出了教学的自动化过程,用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代替人进行教学。
二、新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1. 强化理论对师生关系发展的意义
中小学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师生关系在中小学学生学习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结果,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反映出教师的注意这样的强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会使学生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学生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异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的各种强化物将会对学生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成就学生,当然教师的不当行为同样可以摧毁学生。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大多源
2.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我国因特殊的人口大国特征使得中小学班级大班化,一个班学生人数多,教师不能给每位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会大大减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永远不能代替教师,它们只能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比不了有血有肉的教师,不能够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但是它的出现对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程序教学的逻辑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避免了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置于教育者的设计与控制之下,大大地提高了掌握知识的效率。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设计要求程序的设计对学习者的反应作出直接的、即时的反馈,这就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积极地影响作用。这一点对于传统的教师教学方法有着重大突破,传统的教师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做不到及时的反馈,
因此可能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知识的掌握,不能及时纠正。现代教育中辅助教学工具等都沿袭了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思想,在教材编排及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都能够看到程序教学的影子。它不仅引起了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巨大变化,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使教学工作更为精确化、客观化、科学化。传统的教师的教搭配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合理运用,对于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有铨.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8-178.
[2] 罗伯特·梅逊. 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 陆有铨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194.
[3] 杜·舒尔茨. 现代心理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280.
[4] 陈云芳.
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第7 期).
[5] 柳絮, 杨娜. 述评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斯金纳[J].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第6 期).
(作者简介:谢原原(1988),女,江苏徐州,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