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享活动想到的……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33次
时间:2010年9月28日 15:07
[摘要]面对爱的困惑,我们应惊醒、应反思、应探索,什么是爱?爱其实就是知恩知得,能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我们要通过教育,
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本文阐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应从孝敬父母开
始。二是“身教重于严教”。三是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四是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五是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随时对幼儿进行
爱的教育。
[关键词]爱 分享 教育 互相
每周五,我们会让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是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或水果,和孩子们共同来分享。从中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学会爱别人,并从中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与人交流的方法及发展幼儿语言。
其实分享活动的好处就在于: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分享东西。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非常缺少与别人的交流。在家里家长整日帮孩子做这做那,不让他们自已动手,吃、穿、用、玩有求必应。孩子变得任性、自私、孤独、易发脾气而又无能,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给予。
而通过分享活动,我们让孩子学会关心其他孩子、关心自己周围的人。让孩子知道如果别人有需要,你可以也应该要去帮助别人,当然如果你有需要的时候,也可 以和别人说甜甜话,请求别人的帮助。同时,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了怎样和别人共同玩,让孩子学会交流与互相谦让。让孩子去体验做一个社会人。
面对爱的困惑,我们应惊醒、应反思、应探索、什么是爱?爱其实就是知恩知得,能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爱是相互的,不能只是一味的接受爱或给予爱。
幼儿期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期。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和谦让的品质,让孩子心中有他人。这是幼儿从自然人 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家庭中单向的受益使幼儿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形成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长期处于被关爱的氛围中,无须学习关心他人,势必强化 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的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移发生困难。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 社会行为水平。
一、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应从孝敬父母开始
1.成人要做孝敬父母的表率
孩子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 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平时,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作出孝敬长辈的表率。如当家中有老人生病时,父母应主动为老人捶背,穿衣,做饭,喂药; 当老人愁眉不展时,父母应热心地向老人问长问短……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爱的种子,这样孩子体贴父母、尊 敬长辈的意识才会逐渐形成。
2.给孩子孝敬父母的机会
人生在世,如果对父母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很难为 国家和人民承担责任和义务。成人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例如,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为长辈,为父母献上一首歌,画一幅画,说一句 祝福的话。让孩子分水果,先送给老人,再送给父母,最后才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生病了,让孩子把药和水送到老人床前。当老人心情不舒畅时,让孩子去排解老人 心中的烦恼。孩子会在做这些事中得到长辈的喜爱,得到成人赞赏,从而强化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久而久之,孩子过强的自我意识会逐渐淡化,而长辈、 父母、同伴在他心中逐渐占有了位置。通过情感体验,孩子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与谦让行为的快乐。
3.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苦与乐
父母要平等地与幼儿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妈妈疲劳地回到家里时, 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挤了两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帮助爸爸 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若是爸爸或妈妈从外面带回精美的点心,可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让孩子分点心,家长应高兴地接爱分享,表扬孩子的礼貌、懂事行 为,让孩子养成好东西大家分享的习惯。
二、“身教重于严教”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位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 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 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儒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 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这对于养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极有好处的。
三、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如:《小的留自己》、《弟弟摔倒后》等,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分请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
四、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每当教师节来临,我们便教幼儿参与自制贺卡的活动,让孩子亲自把贺卡交给老师、结合“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了“三个一” 活动(做一朵小红花,讲一句祝贺语、帮妈妈做一件小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妈妈,阿姨工作的辛苦。每年的重阳节,我们组织幼儿带着礼物、节目到 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从中让幼儿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长辈用血汗换来的,平时要学会体谅父辈的艰辛,要尊敬长辈、考敬长辈。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 好品德。
五、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随时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如:学校组织活动,一些特困家庭的幼儿因交不起活动费时,我们便开 展献“爱心” 活动,发动幼儿捐款,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通过与幼儿交流,使幼儿知道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如:捐献骨髓、扶贫助学、无偿鲜血、领养孤儿等一系列的动 人事迹,让幼儿知道,人人都需要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这种崇高、无私的情感、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产生的,更不是只要父母给孩子充分的爱,孩子就会自发产生相应的爱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才会产生的情感。爱是相互的,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教育幼儿爱周围的人,学会关心、帮助、体贴别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爱别人,我们责无旁贷。
[关键词]爱 分享 教育 互相
每周五,我们会让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是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或水果,和孩子们共同来分享。从中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学会爱别人,并从中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与人交流的方法及发展幼儿语言。
其实分享活动的好处就在于: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分享东西。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非常缺少与别人的交流。在家里家长整日帮孩子做这做那,不让他们自已动手,吃、穿、用、玩有求必应。孩子变得任性、自私、孤独、易发脾气而又无能,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给予。
而通过分享活动,我们让孩子学会关心其他孩子、关心自己周围的人。让孩子知道如果别人有需要,你可以也应该要去帮助别人,当然如果你有需要的时候,也可 以和别人说甜甜话,请求别人的帮助。同时,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了怎样和别人共同玩,让孩子学会交流与互相谦让。让孩子去体验做一个社会人。
面对爱的困惑,我们应惊醒、应反思、应探索、什么是爱?爱其实就是知恩知得,能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爱是相互的,不能只是一味的接受爱或给予爱。
幼儿期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期。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和谦让的品质,让孩子心中有他人。这是幼儿从自然人 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家庭中单向的受益使幼儿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形成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长期处于被关爱的氛围中,无须学习关心他人,势必强化 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的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移发生困难。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 社会行为水平。
一、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应从孝敬父母开始
1.成人要做孝敬父母的表率
孩子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 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平时,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作出孝敬长辈的表率。如当家中有老人生病时,父母应主动为老人捶背,穿衣,做饭,喂药; 当老人愁眉不展时,父母应热心地向老人问长问短……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爱的种子,这样孩子体贴父母、尊 敬长辈的意识才会逐渐形成。
2.给孩子孝敬父母的机会
人生在世,如果对父母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很难为 国家和人民承担责任和义务。成人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例如,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为长辈,为父母献上一首歌,画一幅画,说一句 祝福的话。让孩子分水果,先送给老人,再送给父母,最后才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生病了,让孩子把药和水送到老人床前。当老人心情不舒畅时,让孩子去排解老人 心中的烦恼。孩子会在做这些事中得到长辈的喜爱,得到成人赞赏,从而强化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久而久之,孩子过强的自我意识会逐渐淡化,而长辈、 父母、同伴在他心中逐渐占有了位置。通过情感体验,孩子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与谦让行为的快乐。
3.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苦与乐
父母要平等地与幼儿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妈妈疲劳地回到家里时, 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挤了两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帮助爸爸 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若是爸爸或妈妈从外面带回精美的点心,可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让孩子分点心,家长应高兴地接爱分享,表扬孩子的礼貌、懂事行 为,让孩子养成好东西大家分享的习惯。
二、“身教重于严教”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位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 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 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儒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 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这对于养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极有好处的。
三、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如:《小的留自己》、《弟弟摔倒后》等,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分请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
四、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每当教师节来临,我们便教幼儿参与自制贺卡的活动,让孩子亲自把贺卡交给老师、结合“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了“三个一” 活动(做一朵小红花,讲一句祝贺语、帮妈妈做一件小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妈妈,阿姨工作的辛苦。每年的重阳节,我们组织幼儿带着礼物、节目到 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从中让幼儿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长辈用血汗换来的,平时要学会体谅父辈的艰辛,要尊敬长辈、考敬长辈。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 好品德。
五、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随时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如:学校组织活动,一些特困家庭的幼儿因交不起活动费时,我们便开 展献“爱心” 活动,发动幼儿捐款,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通过与幼儿交流,使幼儿知道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如:捐献骨髓、扶贫助学、无偿鲜血、领养孤儿等一系列的动 人事迹,让幼儿知道,人人都需要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这种崇高、无私的情感、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产生的,更不是只要父母给孩子充分的爱,孩子就会自发产生相应的爱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才会产生的情感。爱是相互的,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教育幼儿爱周围的人,学会关心、帮助、体贴别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爱别人,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