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49次
时间:2010年8月24日 10:17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 学习效果; 评价方案 ;构建;实施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分析了韶关学院旧的会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弊端,并构建了一种符合新《纲要》要求的评价方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学习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注重学生个人进步度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使体育学习评价更为客观全面(1l。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要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适应当前全面实施新《纲要》、全面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韶关学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问题和弊端,构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05级、2006级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教改试验,并从2005级、2006级各随机抽取四个选项教学班共40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新的公共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有关教育评价、教学论和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2.1旧评价方案的弊端
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旧学习效果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达标与技术评定的考核,教师按照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见表1)。然而,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效果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上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情绪,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健身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我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深人分析研究,改变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观念,设计一个适于学生体育学习实际的新评价方案已势在必行。
2.2新评价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两个层次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五个领域包括社会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因此,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目标,而少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纲要”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评价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人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法与形式上,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
2.3新学习评价方案的提出
教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既要评价学习能力,又要评价其情感因素和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行为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的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如身体健康状况、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等;也有隐性的,如积极程度、态度、兴趣等。其次,评价方案中的指标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潜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活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发展。
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等指标,且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高(见表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由于公共体育为多项目的选项课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形式、运动量不同,为避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增加中长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为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加了强制性,在满足学生选项课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心肺功能的改善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因为此标准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坚持锻炼才能通过,而体质健康标准低,不利于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注:多元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巧%)、学生互评(15%a )、教师评价(70%)。
体育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健康,即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新方案运用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所以,选取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另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幅度这项指标对他们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学有所长,参加校级以上体育项目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附加分指标设置体现了大学阶段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3新方案的效果分析
制定方案后,于2007年1月对2005级学生使用新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参照自评和互评给出最终评定,并发问卷200份调查;并于2007年7月对2006级学生使用新的评价方案,之后同样发问卷200份进行调查。
评价中,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自我纵向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隐性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课外参与程度等了解得更具体;学生互评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或以教学班中所在的各行政班为小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评价更趋于客观、准确;教师评定结合横向与进行评价纵向,新方案中,更强调对学生纵向评价为主,重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3.1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能够培养体育兴趣,85.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97.7%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94.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合作精神,77.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见表3)。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练习,课外积极参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人数占22.8%,认为不能培养合作精神的占10.8%,反过来说,还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未能达到目标,或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并努力达成,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14.5%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体育参与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本来就已经有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体育意识,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没有真正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学生对新评价方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3.2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新旧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效果的比较(见表4、表5),结果显示:新旧评价方案对05级全体同学体育成绩平均分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但总及格率(60分以上)、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60--75分)的比例和不及格率显著下降;06级体育成绩的总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变化不显著,但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有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的比例( 60--75分)显著下降。分析表明,新方案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或者更加优异的成绩,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和提高体育兴趣,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适应现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新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进步幅度等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了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新评价方案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评价方案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养成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体育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案对我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4.2建议
学生互评中由于不同主体所处的角度不同、经验不同、情感不同,做出合理、准确的评定较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以便得出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比较。由于不同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的差异,建议根据项目特点、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案没有将学生的达标成绩纳人其中,即没有把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纳人到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中,是因为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与学生某个学期的体育学习没有直接关系。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分析了韶关学院旧的会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弊端,并构建了一种符合新《纲要》要求的评价方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学习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注重学生个人进步度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使体育学习评价更为客观全面(1l。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要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适应当前全面实施新《纲要》、全面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韶关学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问题和弊端,构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05级、2006级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教改试验,并从2005级、2006级各随机抽取四个选项教学班共40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新的公共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有关教育评价、教学论和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2.1旧评价方案的弊端
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旧学习效果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达标与技术评定的考核,教师按照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见表1)。然而,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效果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上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情绪,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健身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我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深人分析研究,改变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观念,设计一个适于学生体育学习实际的新评价方案已势在必行。
2.2新评价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两个层次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五个领域包括社会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因此,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目标,而少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纲要”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评价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人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法与形式上,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
2.3新学习评价方案的提出
教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既要评价学习能力,又要评价其情感因素和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行为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的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如身体健康状况、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等;也有隐性的,如积极程度、态度、兴趣等。其次,评价方案中的指标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潜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活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发展。
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等指标,且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高(见表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由于公共体育为多项目的选项课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形式、运动量不同,为避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增加中长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为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加了强制性,在满足学生选项课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心肺功能的改善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因为此标准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坚持锻炼才能通过,而体质健康标准低,不利于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注:多元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巧%)、学生互评(15%a )、教师评价(70%)。
体育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健康,即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新方案运用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所以,选取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另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幅度这项指标对他们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学有所长,参加校级以上体育项目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附加分指标设置体现了大学阶段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3新方案的效果分析
制定方案后,于2007年1月对2005级学生使用新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参照自评和互评给出最终评定,并发问卷200份调查;并于2007年7月对2006级学生使用新的评价方案,之后同样发问卷200份进行调查。
评价中,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自我纵向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隐性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课外参与程度等了解得更具体;学生互评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或以教学班中所在的各行政班为小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评价更趋于客观、准确;教师评定结合横向与进行评价纵向,新方案中,更强调对学生纵向评价为主,重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3.1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能够培养体育兴趣,85.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97.7%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94.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合作精神,77.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见表3)。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练习,课外积极参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人数占22.8%,认为不能培养合作精神的占10.8%,反过来说,还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未能达到目标,或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并努力达成,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14.5%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体育参与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本来就已经有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体育意识,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没有真正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学生对新评价方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3.2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新旧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效果的比较(见表4、表5),结果显示:新旧评价方案对05级全体同学体育成绩平均分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但总及格率(60分以上)、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60--75分)的比例和不及格率显著下降;06级体育成绩的总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变化不显著,但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有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的比例( 60--75分)显著下降。分析表明,新方案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或者更加优异的成绩,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和提高体育兴趣,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适应现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新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进步幅度等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了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新评价方案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评价方案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养成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体育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案对我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4.2建议
学生互评中由于不同主体所处的角度不同、经验不同、情感不同,做出合理、准确的评定较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以便得出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比较。由于不同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的差异,建议根据项目特点、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案没有将学生的达标成绩纳人其中,即没有把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纳人到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中,是因为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与学生某个学期的体育学习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