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艺术论文 >> 音乐舞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宋代筝的称谓研究

热度0票  浏览180次 时间:2018年9月04日 10:03
  【摘要】 宋代音乐的转型,推动了民间音乐的进步。市民音乐的繁盛,使筝乐在宋代有了长足发展。宋代时筝的称谓随历史发展演变出现多种称谓,本文在宋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各种野史笔记和正史的只言片语中对宋代筝的称谓进行研究整理。
  【关键词】 宋代筝;称谓
  【中图分类号】 J632 【文献标识码】 A
  筝,又称古筝,是筝的总称,它称谓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形式,情景等都有不同名称。宋代筝也有多种称谓,有根据地名命名的,有根据感情的抒发而命名的,有按照乐器的装饰物命名的,有以演奏方法命名的,有用筝码直接移名而得的。筝的别称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一、秦筝
  秦筝的叫法由来已久,从《史记·李斯列传》中就看出筝流行在秦地。宋代依然沿袭着这种叫法,晏殊《殢人娇》:“楚竹惊鸾,秦筝起雁。萦舞袖、急翻罗荐。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晁端礼《雨中花》:“……秦筝闻说琼琼。此心在了,半边明镜,终遇今生”文人在使用秦筝这一称谓时,更多的是表达或抒发出哀怨的情绪,好似秦筝发出的乐音就带着一丝淡淡的感慨。
  二、云和筝
  云和筝,十三弦,首部的装饰像云,故称“云和”,因为借鉴琵琶和筝的形制与演奏方法,所以发音三分之中,有一分像筝声,二分像琵琶声,又称之为“云和琵琶”。云和筝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代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清乐部》,“乐有琴、瑟、云和筝——其头象云——笙、竽、筝……拍板”随后在《旧唐书·音乐志》中也有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专门讲述“云和”的诗。
  宋代陈旸《乐书》对“云和”有两段描写,其中一段对“云和筝”
  的描写:“唐清乐部有云和筝,盖其首象云,与云和琵琶之制类矣……”云和筝依据外形命名,虽为十三弦,但是小于十三弦筝,从其音色来讲似筝声又似琵琶声,目前所见的文献中没有提及云和筝的适用场合与演奏形式等,所以对其具体使用情况掌握并不全面,只知云和筝是筝而又区别于十三弦筝。
  三、银装筝(银筝)
  银装筝的典故来源于南朝刘宋王朝的何承天。何承天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他擅于弹筝、精通音律,所以当时皇帝赐给他一面银装筝。陈旸《乐书》中有对比的记载。
  银装筝也称为银筝,是用银这种金属对筝的美化装饰,因此称银筝的例子也很多。秦观《木兰花》:“玉指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宋人好用银筝描画美好的情景、愉悦的氛围,烘托出当下人们的好心情。
  四、钿筝
  钿,本意指妇女头发上的金制的花装饰品。钿筝就是有一些金银装饰品镶嵌的筝。宋人对钿筝的美好描写也有不少,北宋有欧阳修《锦香囊》:“真个此心终难负。况少年情绪。已交共、春蚕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在文人的词作中,钿筝好像频频与移柱、促柱等这样的演奏技法相结合出现。钿筝从视觉上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受,而词作中却用钿筝抒发一抹浅浅的哀伤。
  五、玉筝、瑶筝
  玉、瑶都是指美玉。玉筝、瑶筝即是指筝上用制作精美的玉器作装饰品。针对这一类的称谓也有诸多例子。北宋张先《酒泉子》:“金笼鹦鹉怨长宵。笼畔玉筝弦断。陇头云,桃源路,两魂消”南宋有,王沂孙《齐天乐·前题》:“一襟馀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魂消”、“弦断”都是对悲伤心境的阐述表达,用玉筝,瑶筝如此美好的事物反衬出词人此刻悲戚心痛的情愫。
  六、宝筝、锦筝
  宝筝、锦筝是宋人对筝的赞美之称。如北宋词人晏殊《更漏子》:“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须尽醉,莫推辞。人生多别离”南宋的例子较多,洪迈《踏莎行》:“……宝筝拈得雁难求,篆香消尽山空冷”
  七、哀筝
  筝弹奏出的乐音更容易表现出一种哀苦的情绪,所以人们又给其“哀筝”的雅号。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文人使用“哀筝”表达哀痛凄楚的情景由来已久,哀与筝的结合如此恰当的,直观的营造出悲伤的心绪,正因如此才得到文人的追捧。
  八、桓筝
  桓筝一名是源于晋朝的鼓筝能手桓伊。桓伊演奏出的筝声可以将人们感动,因此才有桓筝的美称。晁补之《金盏倒垂莲·依韵和次膺寄杨仲谋观察》:“诸阮英游,尽千钟饮量,百丈词源。对舞春风,螺髻小双莲。念两处、登高临远,又伤芳物新年。此泪不待,桓伊危柱哀弦”。
  九、雁、柱
  在古人的描绘中往往也会将筝码作为筝的别称。柱即是筝码,雁是因为筝码的形状好似大雁,而筝码的排列看起来就像是大雁在空中飞行时的队列,故而也用雁指代筝码。贺铸《木兰花》:“银簧雁柱香檀板。镂板三声催细抹。舞腰轻怯绛裙长,羞按筑球花十八。”雁柱是区别筝与古琴等其他弦乐器的主要依据,因此雁柱作为筝的代表性标志被独立运用于文人作品之中。在许多诗词歌赋中都可以看到雁、柱这样的字眼。
  宋代筝按照不同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的叫法。文人雅士根据场景、心情、状态等,用适合的称谓来抒发不同的情绪,通过对筝的不同称呼进行更加精准的氛围渲染,这也是宋代文人偏爱筝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01):1.
  [2]段安节.乐府杂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3]刘煦等撰.旧唐书·俗部[M].北京:中华书局,1975(05):1.
  作者简介: 周云剑(1987—),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