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缺失引发争选“恋爱课”
首次开设《爱情与婚姻》选修课,就受到学生热捧,竞争之惨烈堪比研究生招生。这样的场景恐怕老师邹凤梅也没有想到。火热的课堂氛围背后,是我们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思考:为什么一些专业类的选修课鲜有人选,选了之后也是逃课者众多,而“恋爱课”却广受欢迎呢?这实际上折射了我国教育存在缺位现象。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存在“偏科”现象:在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都只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轻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好学生”的评选也只要学习成绩好,品德跟身体则几乎不作考虑。中学阶段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些“贪玩”的学生经常要去办公室“被谈话”。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唯一评价指标,就是他考上了哪所学校,排名如何。这种情况下,恋爱是被严令禁止的,也是被舆论所不容的。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恋爱环境一下子宽松了。家长的默许,学校的不干涉,让校园中的草坪上,大树下都成了情侣的乐园,不谈恋爱似乎成了一件“寒碜”的事,专心读书之人反而成了被鄙夷的对象。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知识、经验上都有很多欠缺,心理上也没有完全成熟,遇到问题经常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处理,所以就出现了“分分合合”的现象。就算一起度过四年,毕业之后也大部分被生活的琐碎击倒。
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很好地”作为了高考的延续,学校能力大小“按学校规模论”,办学成绩“按论文发表数量论”,很少真正把心放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上。一些思想品德与个人修养教育都是空有形式,毫无实质。很多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都只能自行调节,调节不好的最后往往酿成校园惨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一条便是“传道”,即传授道德观念,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也包括跟自己另一半的相处。最后一条是“解惑”,即当学生面临困顿、疑惑的时候,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学生解开困顿、疑惑,使其更好地成长。只有“传道”、“解惑”跟“授业”都完成了,教育才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