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94次
时间:2010年8月30日 17:17
论文关键词:忧患意识 学生 培养
论文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热门话题。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孟子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国家需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忧患意识,那我们必将被社会淘汰,就完全可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遭到惨败.因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形势下学生的忧患意识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迅猛加快,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对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尤其缺乏,“忧患意识”、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长辈们过于悉心的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一旦丧失了家庭生活中的优越,就会带来了不适应;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造成的大学生活差距过大,给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对英语的要求、计算机的要求、对功课学习的要求,让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大学生焦虑程度增加,生活压力沉重。当他们不能发散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加强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种种心理问题的表现一一暴露出来:自我中心倾向、自卑、自我封闭、自我放任、自我冲突、自我关注过度、过分内向、孤僻、狭隘、偏执、抑郁、焦虑、冷漠等等,多种变异的人格特征也随之展现。
二、加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分科更细,专业性更强,反而忽略了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适应能力显得不足,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偏低,心理素质脆弱。所以在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和引导学生如何去锻炼自己的克服困难、经受实践考验的能力,这对学生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强军训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军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升国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参与军事技能培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建活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增加各种信息的获得。可利用外语角、信息站、专业协会、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学校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创新火花。
3、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我们要注意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与融合的思想。在做思想工作时应向学生及时介绍专业领域以外的国内外信息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让他们始终接触新的东西,了解社会的前沿,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远大抱负以及潜在的忧患意识培养。
4、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个性如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因而我们平时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对学生有偏执性爱好的,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天赋和爱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发展。对学生建议常说“你能行,去试试”,不要说“现在还不是你做的事,不要想入非非”。引导鼓励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锻炼,也是培养忧患意识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加置学生忧患意识的策略
1、要走出过去教育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意识观
过去的德育教育曾出现一种偏向,就是对学生正面说教不多,对存在的问题挑明太少。比如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地大物博”,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应谈谈现代西方一些先进国家虽然没有“四大发明”值得骄傲和自豪,但他们有些科学技术,却远远超过了我国,从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由此,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为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设置困难和挫折,时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在的学生在校是“花朵”,在家是“小太阳”。绝大多数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传统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完全相信“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怠慢学习。并认为“勤奋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等都是喊着好玩的口号,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们称心如意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和挫折,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3、利用历史典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因为他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所以才能灭吴重建自己的国家。近代的历史更说明要有忧患意识。为什么中国能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醒来?就是因为西方列强炮轰东方古国大门,中国人才意识到自己的贫穷与落后,才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忧国忧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现代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前,“夜郎自大”地沉睡在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伟业上。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中国人才猛然发现:我们又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果我国再不发展,又将处于“挨打”的地位。在教育学生时,要利用这些历史典故让学生明白:我们如果陶醉于过去的伟业上,不求上进、不求发展,那我们必将落后于时代,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4、要继承发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利益坚忍不拔、忠心耿耿,维护国家尊严,反对民族压迫,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上一直倡导“国而充家、公而充私”、“精忠报国、“先公后私”的境界,从而形成了“整体一元论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既有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观念。孙中山把这一传统道德文化进一步发扬广大,他认为:“凡国家社会之事,即我分内事”、“为国家效死,死重于泰山。”这些传统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是这种积极的普遍的价值导向意义,仍是我们现代人应去学习和继承的。
5、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警世名言中就蕴涵着“安危”和“存亡”,时刻的警示我们要时刻建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差距,应对挑战。把加强学生学习和个人能力作为引导的目标,通过观察学生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的行为能力,把好的榜样和事例当作激励学生上进的途径来加以实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和希望同在。没有希望就没有优患意识,没有忧忠意识就没有希望。只有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不求上进者才没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危机是催人创新创业创优的最大动力,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人,才会充满希望,永远前进。
论文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热门话题。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孟子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国家需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忧患意识,那我们必将被社会淘汰,就完全可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遭到惨败.因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形势下学生的忧患意识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迅猛加快,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对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尤其缺乏,“忧患意识”、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长辈们过于悉心的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一旦丧失了家庭生活中的优越,就会带来了不适应;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造成的大学生活差距过大,给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对英语的要求、计算机的要求、对功课学习的要求,让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大学生焦虑程度增加,生活压力沉重。当他们不能发散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加强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种种心理问题的表现一一暴露出来:自我中心倾向、自卑、自我封闭、自我放任、自我冲突、自我关注过度、过分内向、孤僻、狭隘、偏执、抑郁、焦虑、冷漠等等,多种变异的人格特征也随之展现。
二、加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分科更细,专业性更强,反而忽略了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适应能力显得不足,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偏低,心理素质脆弱。所以在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和引导学生如何去锻炼自己的克服困难、经受实践考验的能力,这对学生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强军训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军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升国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参与军事技能培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建活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增加各种信息的获得。可利用外语角、信息站、专业协会、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学校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创新火花。
3、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我们要注意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与融合的思想。在做思想工作时应向学生及时介绍专业领域以外的国内外信息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让他们始终接触新的东西,了解社会的前沿,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远大抱负以及潜在的忧患意识培养。
4、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个性如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因而我们平时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对学生有偏执性爱好的,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天赋和爱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发展。对学生建议常说“你能行,去试试”,不要说“现在还不是你做的事,不要想入非非”。引导鼓励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锻炼,也是培养忧患意识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加置学生忧患意识的策略
1、要走出过去教育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意识观
过去的德育教育曾出现一种偏向,就是对学生正面说教不多,对存在的问题挑明太少。比如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地大物博”,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应谈谈现代西方一些先进国家虽然没有“四大发明”值得骄傲和自豪,但他们有些科学技术,却远远超过了我国,从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由此,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为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设置困难和挫折,时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在的学生在校是“花朵”,在家是“小太阳”。绝大多数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传统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完全相信“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怠慢学习。并认为“勤奋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等都是喊着好玩的口号,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们称心如意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和挫折,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3、利用历史典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因为他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所以才能灭吴重建自己的国家。近代的历史更说明要有忧患意识。为什么中国能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醒来?就是因为西方列强炮轰东方古国大门,中国人才意识到自己的贫穷与落后,才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忧国忧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现代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前,“夜郎自大”地沉睡在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伟业上。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中国人才猛然发现:我们又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果我国再不发展,又将处于“挨打”的地位。在教育学生时,要利用这些历史典故让学生明白:我们如果陶醉于过去的伟业上,不求上进、不求发展,那我们必将落后于时代,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4、要继承发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利益坚忍不拔、忠心耿耿,维护国家尊严,反对民族压迫,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上一直倡导“国而充家、公而充私”、“精忠报国、“先公后私”的境界,从而形成了“整体一元论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既有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观念。孙中山把这一传统道德文化进一步发扬广大,他认为:“凡国家社会之事,即我分内事”、“为国家效死,死重于泰山。”这些传统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是这种积极的普遍的价值导向意义,仍是我们现代人应去学习和继承的。
5、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警世名言中就蕴涵着“安危”和“存亡”,时刻的警示我们要时刻建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差距,应对挑战。把加强学生学习和个人能力作为引导的目标,通过观察学生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的行为能力,把好的榜样和事例当作激励学生上进的途径来加以实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和希望同在。没有希望就没有优患意识,没有忧忠意识就没有希望。只有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不求上进者才没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危机是催人创新创业创优的最大动力,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人,才会充满希望,永远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