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材建设之现状与展望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方剂学教材亦应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现有教材皆突出了学科特色,源流兼顾,古今异同等,但也值得补充,提高乃至变革的方面。
【关键词】 方剂学;教材改革;教材建设
新中国成立至今,先后由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组织编写、出版了供全日制等中医药专业本、专科使用的方剂学教材众多版本、现根据这些教材,简谈一己之见。
1 现有方剂学教材的共性
1.1 突出了学科特色
人们常把中医学理论概括为“理、法、方、药”。从这四字概括就十分明确说明了方剂学在整个中医学中的重要与特色。方剂学是研究组方的原理,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的纽带与桥梁,是中医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虽然有人认为中医学教材内容重复的多,但我认为方剂学教材对这个问题处理的较为适宜,但适当的重复是必然的。至于面授时的重复处理,另当别论。
1.2 选择代表方是立足于源,源流兼顾
节选的代表方从创建的年代来看,早自汉代,晚至近代。尽管参与编写的人员不同,时间有异,但节选的代表方都是最早或较早年代的,取舍的根本在其体现的治法,主治最为切中者。例如四君子汤原名“白术汤”,出自《圣济总录》,主治“水气渴,腹胁胀满”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转录本方时更名为“四君子汤”,具有“温和脾胃,进益饮食,僻寒邪瘴雾气”之功,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等,明确将本方用于脾胃虚弱证候的治疗。后世医家皆依宗“局方”之论,将本方作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和基本方。补中益气汤系“补土派”鼻祖李杲所创,在其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对其主治均有较详的论述,虽文字有差异,但内涵是大同而小异,但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对内伤发热的论述更为切中,故年代稍前的《内外伤辨惑论》为出处,本不是以其创立年代之久远而定。
1.3 节选代表方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自第1版教材以后的各版本,所节选的代表方亦是大同小异,其主治病证多以内科范畴,兼顾其它临床科;特别是方剂的功效、主治等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2 对方剂学教材的展望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凭借的工具,教材质量如何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下面就教材建设谈点拙见。
2.1 教材体系较为陈旧
现行的方剂学教材体系,基本是以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医家集解》为样本演化而来。从1版至21世纪(或称新世纪)多版教材,虽然内容逐渐丰富,条理愈益清晰,具有一定的时代要求,信息等,但总的体系无实质性的改变。汪昂根据当时学者跟师学艺,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边学理论,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解惑释疑中,逐步理解方剂的配伍,组方规律,主治等达到掌握方剂学的有关理论和灵活运用方剂的目的。为了使学者适应当时社会需求(以主治内科疾患为主的医生),汪氏依己之见,将历代较为常用的300余首正方及有关附方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等,该书适应了当时学习方剂的需要,也被学者好评。对于当代高等中医院校的莘莘学子来说,由于时代的发展,学习环境、知识结协作能力,同时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在大环境下,定期给实习同学授课,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并优化传统的LBL模式,利用查房时间和下午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肯定学生对心内科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纠正其错误,补充其不足,并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多做模拟练习,使其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问中巩固知识,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和“顺逆向”两种思维能力,定期对教学效果总结、评价,建立起真正适合我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Mc 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2]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J].Med Educ,2005,39(7):73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