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沈阳市大东区为例,“老”建筑焕发“新”生命的途径研究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213次
时间:2020年6月13日 15:49
李淳 王菲 余俊杰
(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44 )
摘 要:对沈阳现存老建筑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探究旅游商业化的优势及需要改进的方向。文章回顾了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方法、现代建筑发展历程,发现近代建筑的发展对沈阳的价值,通过重新设计具体要素来实现老建筑旅游业的商业化。
关键词:沈阳近代老建筑;经济文化产业链;文化商圈;改造本文是以在现代建筑发展冲击下的沈阳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从新、老建筑共存的角度对旧建筑的更新设计研究。现今,在由钢筋水泥构成的现代化都市随处可见一座座高楼,其存在主要是为了容纳日益增长的人口,谓之为“国际化设计潮流”。但是,在这些因历史断裂造成缺乏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的潮流中,如何保留本土建筑文化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基础
中国传统式院落是以血缘亲属来划分区域的,大的国家的构成是由小家组成的,所以有血缘关系来区分院落的内外也成为必然。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沈阳保存最完好的孙烈臣公馆就是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如今这些老建筑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采光要求,电路老旧、下雨天容易积水。普通的老建筑不断被淘汰,而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住所因为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客观价值被保留下来。
课题组不仅大量阅读现有的历史文献,还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建筑周围居住多年的人们来获得研究资料。调查结果显示,86%以上的居民希望能够保留 “老”建筑,这些“老”建筑 如何焕发“新”生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
二、“老”建筑的发展的价值
2002 年的《文物保护法》将第二条中的第二项修改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这些“老”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我们只有充分把握了近代建筑的价值构成,才能正确认识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内容与对象,才能知道工作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不得不说,一些依附于这些建筑物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各种类型的艺术品也具有价值。一个优秀的建筑可以给一部分人带来一些知名度和影响力,非常有助于培养当地居民的集体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同时,这种潜在的长期性的作用也是这些建筑的社会价值所在。
游客对沈阳印象较深的“老”建筑是东陵、北陵、沈阳故宫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三个是著名的清朝建筑物,是沈阳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重要标志,后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但是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其实还有很多宝藏没有被发现,如在沈阳市大东区的杨宇霆公馆,现为大东区国税局用房;利民商场,现作为商场使用;奉天医科大学,现为辽宁省肿瘤医院。这些建筑同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没有进行宣传和更为合理的使用致使他们很少被人所知。这些建筑大多数被政府机构使用,少数发挥原有功能。
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除了附近的老一辈居民、沈阳历史的爱好者之外,很少有居民知道上述的近代建筑。
经调查,沈阳市大东区部分近代建筑物使用状况如下:
杨宇霆公馆现为大东区国税局用房;三陵总理事务衙门作为景点:王明宇公馆现为大东区图书馆;常荫槐公馆现为大东区委党校;吴俊升公馆现为大东区委;赵尔巽公馆现由大东区城建局管理;基督教会东关教堂仍旧是教堂;万泉水塔在万泉公园内供人参观;奉天医科大学是现在的辽宁省肿瘤医院;奉海铁路局办公楼现为沈阳东站;陆军造兵厂南满分厂现为文官派出所;江浙会馆旧址现为大东区人大;东北军奉天陆军医院现为沈阳仪表研究所大院;孙烈臣公馆现为大东区政协办公地点;老龙口酒厂除了造酒之外目前开设了博物馆、饭庄和酒庄。
三、“老”建筑焕发“新”生命的途径
1.近代建筑物的改造方向
传统的就地保护这些建筑的思想渐渐落后于不断发展的经济文化相交融的理论,若将近代建筑与区域文化甚至是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文化交叉,这样既可以宣传近代建筑物又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产生多重影响。
大型的工业建筑物多为厂房,空间较大,不仅可以改成工作室、画廊、展厅,也可以利用之前的属性进行改造。例如陆军造兵厂南满分厂,可以改建成军事文化的展览馆,学校定期组织参观,培养孩子对军事知识的喜爱,也可以改成射击馆。或者改造成以东北文化特色为核心的展厅、画廊,例如剪纸、捏糖人、冰灯,供人参观或者教学。这样既可以传承文化又树立了文化自信。
公馆遗址,可以改造成茶馆、戏院,甚至是书店。茶文化和戏曲是世界闻名的中国特色文化,但是对于茶文化的宣传的热爱程度南北方差距不小。若将近代建筑改造成茶馆且与戏剧或者听书相结合,可对经济、文化造成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