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起病急骤,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因此,及时发现、治疗乙脑,并进行精心、细致的护理,对提高该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均起着重要作用。学术论文发表
1 发病情况学术论文发表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乙脑病例数波动在5000-8000例之间,在决定传染病排序中位于前10位,其死亡数和病死率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我国乙脑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长期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90年代以后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1]。学术论文发表
2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乙脑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季节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
3 临床特点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头痛起病,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急性期除一般治疗外,主要是针对高热、惊厥、呼吸障碍等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重点是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
4 防治策略
4.1预防接种 一般认为,乙脑疫苗应按季节接种。但季节性突击接种时间短,接种率低,达不到彻底控制乙脑疫情的目的。因此,应改为常年免疫门诊接种,进而提高接种率,这对预防控制乙脑的发生或流行将起到重要作用[2]。应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范,确保免疫效果。对农村的边远山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群众接受乙脑疫苗免疫接种,从而降低乙脑的发病率、死亡率。
4.2控制传播媒介 蚊媒控制不但对于乙脑的防治有着积极作用,也对其他蚊媒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家猪是乙脑病毒的中间宿主,免疫家猪对于乙脑预防有一定作用。
4.3健康教育 应大力宣传乙脑预防知识,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提倡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让群众充分认识乙脑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本病的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4.4预测预警 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免疫,并开展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覆盖率。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充分发挥各级预防保健网的作用,做好乙脑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预防乙脑的发生与流行。
4.5暴发处理 发现疫情后,各级各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以应急免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对疫区紧邻的区域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积极向群众宣传防蚊灭蚊常识,对疫点及时喷洒灭蚊剂,消除传播媒介,使乙脑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5 护理要点
5.1病室管理 按虫媒隔离要求进行隔离,病室应有防蚊设备,湿度适宜,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惊厥抽搐患者,房间光线应暗淡,防止声音、强光刺激。室内应准备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
5.2病情观察及护理 注意生命体征,尤其以体温及呼吸最为重要。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准确记录出入量。对高热患者采用综合措施,以控制体温在38℃(肛温)以下;对惊厥或抽搐患者应分析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对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人工气道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昏迷患者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肢体瘫痪者,将肢体放于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
5.3饮食护理 乙脑患者在不同病期应给予不同饮食以补充营养。初期及极期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昏迷及有吞咽困难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有营养、高热量的饮食。
5.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注意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症状的观察,防止继发感染。观察呕吐物和大便颜色、大便隐血等,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必须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5康复护理 保证患者营养需要,给予鼻饲、针灸、功能锻炼等治疗,并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5.6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和家属,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本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的信任,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对于意识逐渐好转的患者,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清醒后的环境。对于语言障碍、躯体活动受限者,做好生活护理,协助进行功能锻炼。
参 考 文 献
[1]张彦平,冯子健,Leeck.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策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77(4):193-194.
[2]孔祥钦等.2003-2004年五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2):206-207.
1 发病情况学术论文发表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乙脑病例数波动在5000-8000例之间,在决定传染病排序中位于前10位,其死亡数和病死率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我国乙脑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长期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90年代以后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1]。学术论文发表
2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乙脑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季节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
3 临床特点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头痛起病,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急性期除一般治疗外,主要是针对高热、惊厥、呼吸障碍等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重点是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
4 防治策略
4.1预防接种 一般认为,乙脑疫苗应按季节接种。但季节性突击接种时间短,接种率低,达不到彻底控制乙脑疫情的目的。因此,应改为常年免疫门诊接种,进而提高接种率,这对预防控制乙脑的发生或流行将起到重要作用[2]。应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范,确保免疫效果。对农村的边远山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群众接受乙脑疫苗免疫接种,从而降低乙脑的发病率、死亡率。
4.2控制传播媒介 蚊媒控制不但对于乙脑的防治有着积极作用,也对其他蚊媒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家猪是乙脑病毒的中间宿主,免疫家猪对于乙脑预防有一定作用。
4.3健康教育 应大力宣传乙脑预防知识,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提倡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让群众充分认识乙脑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本病的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4.4预测预警 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免疫,并开展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覆盖率。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充分发挥各级预防保健网的作用,做好乙脑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预防乙脑的发生与流行。
4.5暴发处理 发现疫情后,各级各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以应急免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对疫区紧邻的区域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积极向群众宣传防蚊灭蚊常识,对疫点及时喷洒灭蚊剂,消除传播媒介,使乙脑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5 护理要点
5.1病室管理 按虫媒隔离要求进行隔离,病室应有防蚊设备,湿度适宜,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惊厥抽搐患者,房间光线应暗淡,防止声音、强光刺激。室内应准备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
5.2病情观察及护理 注意生命体征,尤其以体温及呼吸最为重要。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准确记录出入量。对高热患者采用综合措施,以控制体温在38℃(肛温)以下;对惊厥或抽搐患者应分析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对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人工气道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昏迷患者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肢体瘫痪者,将肢体放于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
5.3饮食护理 乙脑患者在不同病期应给予不同饮食以补充营养。初期及极期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昏迷及有吞咽困难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有营养、高热量的饮食。
5.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注意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症状的观察,防止继发感染。观察呕吐物和大便颜色、大便隐血等,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必须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5康复护理 保证患者营养需要,给予鼻饲、针灸、功能锻炼等治疗,并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5.6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和家属,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本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的信任,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对于意识逐渐好转的患者,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清醒后的环境。对于语言障碍、躯体活动受限者,做好生活护理,协助进行功能锻炼。
参 考 文 献
[1]张彦平,冯子健,Leeck.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策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77(4):193-194.
[2]孔祥钦等.2003-2004年五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2):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