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姜女》的演唱风格
【摘要】《孟姜女》是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一首非常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孟姜女》又名《孟姜女哭长城》、《十二月花名》等,是汉代的时调小曲,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从它的音乐来看,又与江浙一带的民歌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全曲十二段唱词以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了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 代理发表论文
【关键词】传统民歌;民间;情感;声乐作品
一、歌曲《孟姜女》的创作特色
《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从它的音乐来看,又与江浙一带的民歌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全曲十二段唱词以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了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孟姜女从春走到夏,从秋走到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丈夫修筑长城的工地,可等待她的却是丈夫坠崖身亡的噩耗。这个动人的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大约形成于唐朝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以后,千百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 倾注着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借此抒发受迫者内心的悲怨。整首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结构严谨,整个乐段分为四句,每句落音分别为re、 sol、la、sol,是典型的启承转合式的方整性乐段,此曲有过不少的变化,许多戏曲、曲艺音乐和民间乐器中都有它演变而来的曲调。
二、《孟姜女》的节奏、旋律和歌词
歌曲《孟姜女》第一段除了在旋律上加花润饰外,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民歌徵调式的结构旋律法,整个乐段用稍慢的速度,以缠绵平稳的节奏委婉哀怨地诉说了孟姜女的情思。乐段的转句以色泽柔和、暗淡的羽类色彩,音调与色泽光润、明亮的“启、承、转、合性的”调式相对比,旋律进入中低音区,落在最不稳定的音级(羽音)上,整个乐段曲调柔和深情,色泽稍暗。使用这种调式色彩的对比手法、音乐抒咏性很强,含而不露,生动感人。本段叙述了孟姜女夫妻分离的情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其曲调稍慢,而情感委婉哀怨,备极悠怨,羡慕人家夫妻团圆,而自己却闺中寂寥,不由得心中暗含辛酸,委婉而淡淡的流露在 “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诉说和旋律中。李耀伦先生所译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曾载有日(下转第129页)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的一段话:“总谱上标志是忧伤,是几分忧伤?哪几分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没有说明,我只有自己去作判断。”
第二个段落,是原民歌的加工发展,旋律流动感增强,使人听起来耳目一新,但整体结构、落音、色彩变化都保留着第一段的韵致,又在句尾加了两小结带哭腔的长拖音,进一步烘托了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会而渺茫无助的悲怨心情。在声音世界飘然而至,令人感动。
到了第四段,也就是民歌《孟姜女》的高潮所在,曲调变紧,激烈而似有风雪之声,其情之悲,其情之怨,极尽其力。孟姜女千里寻夫,血泪控诉,“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感情哀怨至极,旋律又作转调变化,并运用戏剧上紧拉慢唱的手法,急切的表现了孟姜女的期待极度受挫,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之情,情感推向最高而扼腕谢幕,将孟姜女的怨妇情结全曲高扬,令人深感其血泪之悲之怨,其情其理无不使然。
三、《孟姜女》的演唱技巧处理 代理发表论文
《孟姜女》是一首适合女高音演唱的大型声乐作品,属于高难度曲目,音域由原曲的大九度扩增为十四度,三次转调,大量的弱起、附点、切分音,旋律色彩的变化和幅度较大的情感处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演唱水平是不能胜任的。气息运用是基础,处理方法多种。由于不少乐句是在弱拍弱位置起音,这样在起音前就必须快速换气(抢气),两腰有弹性地抽缩吸气,自然平稳(包括第二段段尾的拖腔处理)。第四段紧拉慢唱的高亢拖腔,给人一种悲愤激烈奔流直泻的气势,此时气息应控制在饱满的基础上,流速加快,流量加大,上下贯通感觉尤为明显。结尾处两句悲壮凄厉、痛哭欲绝的高音,特别是最高音bB2音的延长,除了两腰的控制力量,还要加强腹肌的力量,向上顶气,犹如提水的劲,目的是缩短气息的供应距离,有利于高音的发挥。
整个乐曲起伏跌宕 ,曲折回转,强弱、轻重、快慢、高低、收放对比鲜明。但在演唱时又要注意协调统一,重点表现在哀怨委婉,凄厉悲苦。后半部分的激烈悲壮,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含而不露,钢中有柔,愤中有怨。《孟姜女》运用传统音乐风格和现代思维方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打破了原来民歌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根据主人公的感情脉络并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原有的民歌主题进行了再创造,对旋律进行了重组和排列,把一首民间小调发展成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大型声乐作品。虽然全曲只有短短的四个乐句,但曲调的委婉流畅、细腻柔美,加之丰实的歌词,使得整个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种音乐本身的魅力加上他所叙述的凄楚动人的故事情节,使人与作品之间能够产生一种真切的共鸣。经过改编后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较原作品更加成熟,结构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P135—136
[3]祝红卫.谈声乐教学中中国唱法的训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1(2)
[4]崔思蕖.中国声乐发展趋势刍议[J].四川戏剧,2006(4)
[5]石惟正.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声乐史述[J].北京: 中国音乐学,1997(1)
[6]管谨义.简论歌唱的演革[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2)
代理发表论文
【Abstract】"Meng Jiangnyu" is a very successful large-scale vocal music work which reorganize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 "Meng Jiangnyu" also names "Meng Jiangnyu To cry the Great Wall", "in December Household register" and so on, is Han Dynasty’s new tunes song, is our country spreads is broadest, affects one of deepest traditional folk songs, each region has its trail, looking from its music, also has closer relations with Jiangsu and Zhejiang’s area folk song. The entire tune 12 sections of song lyrics wrote preface by the seasonal household register direct, to narrate the story which a Chin Shihhuang time newly married couples life and death left.
【Key word】Traditional folk song; Folk; Emotion; Vocal music works
【关键词】传统民歌;民间;情感;声乐作品
一、歌曲《孟姜女》的创作特色
《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从它的音乐来看,又与江浙一带的民歌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全曲十二段唱词以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了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孟姜女从春走到夏,从秋走到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丈夫修筑长城的工地,可等待她的却是丈夫坠崖身亡的噩耗。这个动人的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大约形成于唐朝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以后,千百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 倾注着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借此抒发受迫者内心的悲怨。整首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结构严谨,整个乐段分为四句,每句落音分别为re、 sol、la、sol,是典型的启承转合式的方整性乐段,此曲有过不少的变化,许多戏曲、曲艺音乐和民间乐器中都有它演变而来的曲调。
二、《孟姜女》的节奏、旋律和歌词
歌曲《孟姜女》第一段除了在旋律上加花润饰外,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民歌徵调式的结构旋律法,整个乐段用稍慢的速度,以缠绵平稳的节奏委婉哀怨地诉说了孟姜女的情思。乐段的转句以色泽柔和、暗淡的羽类色彩,音调与色泽光润、明亮的“启、承、转、合性的”调式相对比,旋律进入中低音区,落在最不稳定的音级(羽音)上,整个乐段曲调柔和深情,色泽稍暗。使用这种调式色彩的对比手法、音乐抒咏性很强,含而不露,生动感人。本段叙述了孟姜女夫妻分离的情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其曲调稍慢,而情感委婉哀怨,备极悠怨,羡慕人家夫妻团圆,而自己却闺中寂寥,不由得心中暗含辛酸,委婉而淡淡的流露在 “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诉说和旋律中。李耀伦先生所译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曾载有日(下转第129页)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的一段话:“总谱上标志是忧伤,是几分忧伤?哪几分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没有说明,我只有自己去作判断。”
第二个段落,是原民歌的加工发展,旋律流动感增强,使人听起来耳目一新,但整体结构、落音、色彩变化都保留着第一段的韵致,又在句尾加了两小结带哭腔的长拖音,进一步烘托了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会而渺茫无助的悲怨心情。在声音世界飘然而至,令人感动。
到了第四段,也就是民歌《孟姜女》的高潮所在,曲调变紧,激烈而似有风雪之声,其情之悲,其情之怨,极尽其力。孟姜女千里寻夫,血泪控诉,“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感情哀怨至极,旋律又作转调变化,并运用戏剧上紧拉慢唱的手法,急切的表现了孟姜女的期待极度受挫,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之情,情感推向最高而扼腕谢幕,将孟姜女的怨妇情结全曲高扬,令人深感其血泪之悲之怨,其情其理无不使然。
三、《孟姜女》的演唱技巧处理 代理发表论文
《孟姜女》是一首适合女高音演唱的大型声乐作品,属于高难度曲目,音域由原曲的大九度扩增为十四度,三次转调,大量的弱起、附点、切分音,旋律色彩的变化和幅度较大的情感处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演唱水平是不能胜任的。气息运用是基础,处理方法多种。由于不少乐句是在弱拍弱位置起音,这样在起音前就必须快速换气(抢气),两腰有弹性地抽缩吸气,自然平稳(包括第二段段尾的拖腔处理)。第四段紧拉慢唱的高亢拖腔,给人一种悲愤激烈奔流直泻的气势,此时气息应控制在饱满的基础上,流速加快,流量加大,上下贯通感觉尤为明显。结尾处两句悲壮凄厉、痛哭欲绝的高音,特别是最高音bB2音的延长,除了两腰的控制力量,还要加强腹肌的力量,向上顶气,犹如提水的劲,目的是缩短气息的供应距离,有利于高音的发挥。
整个乐曲起伏跌宕 ,曲折回转,强弱、轻重、快慢、高低、收放对比鲜明。但在演唱时又要注意协调统一,重点表现在哀怨委婉,凄厉悲苦。后半部分的激烈悲壮,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含而不露,钢中有柔,愤中有怨。《孟姜女》运用传统音乐风格和现代思维方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打破了原来民歌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根据主人公的感情脉络并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原有的民歌主题进行了再创造,对旋律进行了重组和排列,把一首民间小调发展成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大型声乐作品。虽然全曲只有短短的四个乐句,但曲调的委婉流畅、细腻柔美,加之丰实的歌词,使得整个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种音乐本身的魅力加上他所叙述的凄楚动人的故事情节,使人与作品之间能够产生一种真切的共鸣。经过改编后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较原作品更加成熟,结构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P135—136
[3]祝红卫.谈声乐教学中中国唱法的训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1(2)
[4]崔思蕖.中国声乐发展趋势刍议[J].四川戏剧,2006(4)
[5]石惟正.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声乐史述[J].北京: 中国音乐学,1997(1)
[6]管谨义.简论歌唱的演革[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2)
代理发表论文
【Abstract】"Meng Jiangnyu" is a very successful large-scale vocal music work which reorganize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 "Meng Jiangnyu" also names "Meng Jiangnyu To cry the Great Wall", "in December Household register" and so on, is Han Dynasty’s new tunes song, is our country spreads is broadest, affects one of deepest traditional folk songs, each region has its trail, looking from its music, also has closer relations with Jiangsu and Zhejiang’s area folk song. The entire tune 12 sections of song lyrics wrote preface by the seasonal household register direct, to narrate the story which a Chin Shihhuang time newly married couples life and death left.
【Key word】Traditional folk song; Folk; Emotion; Vocal music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