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评价指标分析——以佛冈县为例
摘要:耕地后备资源[1]调查与评价是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摸底清查及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确定、处理方法及分析,再结合对评价单元外业补充核查[2]从而得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指标 调查 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
1、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与数量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象面积共1356.42公顷,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3],将全县耕地后备资源分为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经国家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数据统计,可开垦土地共1094.82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的80.71%,可复垦采矿用地面积261.60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19.29%。
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中,可开垦土地共1094.82公顷,其中包含其他草地460.35公顷,占可开垦土地面积42.05%,滩涂27.79公顷,占可开垦土地面积2.54%,裸地606.68公顷,占可开垦土地面积55.41%。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以其他草地和裸地为主,含有少量的滩涂用地。
2、分区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2.1评价区确定
根据《技术规定》,全国划分12个评价区,佛冈县属于华南区。
2.2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指标涉及区位指标、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壤质地、耕作便利度、生态条件等11个评价指标。[4]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遵循选取原则,在充分调查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规定》要求,确定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说明。
3、评价指标矢量化(数字化)
3.1评价底图来源
国家下发工作底图,并标注积温和年降水量信息,精度与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一致。
3.2评价指标的量化步骤
结合佛冈县土地整治规划、1:10000地形图、土壤普查报告及土壤普查图、清远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和清远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成果资料。评价指标有数字化条件的对其进行数字化,并根据最新影像图或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纠正,建立评价指标图层。
3.3评价指标专题地图制作
根据各评价指标图层矢量化结果,结合各项评价指标分支代码,制作评价指标专题地图。如生态条件指标通过生态保护区资料和允许建设区进行落图。佛冈县有一个自然保护区,为广东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矢量化自然保护区布局图和提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允许建设区图层,按照生态条件指标分支分类代码表,分别予以赋上对应的代码,制作形成佛冈县生态评价指标专题地图。
4、宜耕性评价
通过室内数据整理,将收集的资料勾划形成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相关评价指标的结果。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为不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宜耕。[5]
5、外业补充核查
对于内业无法获取信息的评价指标,通过评价单元外业补充核查。按照《技术规定》对限制因子进行调查,填入表格。其中,待开发土地主要核查土壤污染情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土壤质地、耕地便利程度等指标,可复垦土地主要核查生态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和土壤质地等指标。[6]
6、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
根据结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分别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标注为“LSYL”。[7]
7、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共1356.42公顷,通过对11个限制指标进行评价,得到全县宜耕土地面积共236.42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17.43%;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面积共11.67公顷,占全县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共0.86%。
可开垦土地中宜耕土地面积共236.42公顷,主要是其他草地和裸地,宜耕面积合计228.88公顷,共512个评价单元,占宜耕可开垦土地面积96.81%。宜耕率较高的地类为其他草地及裸地。
全县可复垦采矿用地复垦率为4.46%,不可复垦面积为238.32公顷,可复垦的采矿用地面积为11.67公顷,不参与评价面积为11.61公顷,不参与评价采矿用地是指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
8、经验及体会
8.1指标图处理方法
指标涉及11项,每项指标都必须落到评价图斑上,因此在指标矢量化过程中如何完整精确叠加到评价图层,尤其对于主要限制因素,直接关系到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
(1)无比例尺示意图
针对收集到的示意图,即无坐标、无比例尺等信息,可参考图内的行政界线和自然地物进行校正,叠加到评价底图进行矢量化和“FHB”标注。
(2)仅有坐标
针对该类型图件,查看坐标系统是否统一,坐标是否与调查评价底图坐标位数一致,分带是否一致与是否存在跨带区域,以调查评价底图为标准,将收集到的评价指标相关坐标进行转换上图,然后对评价图斑进行“FHB”标注。
(3)纸质图件
扫描纸质图,按照同比例尺行政界线进行校正与矢量化,再按照评价底图的要求进行比例尺转换,叠加评价底图进行“FHB”标注。
8.2主要评价指标处理方法
(1)生态条件
佛冈县有省级森林公园羊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粤中第一峰观音山等名山,矢量化范围为保护区核心区。
(2)排水条件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中部分在潖江范围附近,同时对排水条件有限制的地类中,滩涂地类将根据距离河流的距离及地形坡度,判断排水条件情况,部分内陆滩涂具有排水条件,小部分位于内陆滩涂由于年降雨量较小,基本上不存在积水情况。
(3)耕作便利度
收集耕地后备资源的区位、交通条件,调查开发后以距离农村居民点距离(2km)和交通通达度为依据,以图斑面积20公顷为基准,结合地形地貌等综合考虑。
(4)地形坡度
地形测量图为JPG文件格式,通过对多幅图拼接和影像校正后,矢量化各等高线范围,通过DEM高程分析,按照坡度范围重新分类,由于分析过程中会产生锯齿状的图斑,造成评价单元分割零碎利,因此在坡度叠加分析过程中,注意结合影像图,分析各类型坡度占图斑面积的比例,整合评价单元。
参考文献:
[1]温明炬,唐程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05.
[2]王军艳.耕地分等定界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县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
[3]国土资源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2014.
[4],[6]国土资源部.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2014.
[5],[7]国土资源部.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范与数据库标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