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
陆晓洁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中学
摘要:人们通过语文来认识生活,参与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学语文不仅仅是为生活作准备,学
语文本身就是生活。
关键词:语文;生活;渗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
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
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诠释生活,
与生活密不可分,因为它包罗万象,无奇不有。语文教育与生活
的关系,以及语文学科自身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一、教学设计围绕生活
王尚文说:“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
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
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
介入他的生活。”
语文教学绝不是为了教语文书。语文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
来源于生活,在进行设计时要围绕生活。
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它被编在苏教版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
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所选文章都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都是磊
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学生学习这些真诚的道白,从而倍加珍惜生
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
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
识,引导他们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
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然后再安排学生合作
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
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最后拓展课堂,让学
生情感得到提升。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本文的语言具
有哲理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我让
学生尽可能地回忆生活中错过的片段,把它写下来并思考这些错
过给自己带来的思考,从生活出发结合课文来理解,从而明白怎
样正确对待错过。
二、课堂教学联系生活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
结合的学科,在重视人文性的训练,发掘文本的深刻内涵时,不
能忘记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紧贴生活,
教会学生生活化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的首因——近因效应(即:学生在学习
中,对首先(第一个高效期)和最后(第二高效期)接触的信息
或材料记忆最好,对中间(低效期)的内容记忆效果最差)证实:
第一高效期在一节课开始的前 l0 分钟左右,大约 20 分钟后,学
生注意力逐渐减弱,低效期产生了,第二高效期即在学习结束前
的 10 到 20 分钟。当一堂课中,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的时候即低
效期产生时,及时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时,为了表现鲁迅对东京的清国
留学生的失望和憎恶,所以在分析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这个
片段要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鲁迅在文中用“实在标致极了”
这一反语来表达对他们的讽刺之情,而学生对这一现象可能会不
理解。所以当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时,安排学生在 课堂上表演清
国留学生在头顶盘大辫子,还将脖子扭几扭的丑态,让学生通过
具体的情境,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对于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会有更深的理解。
三、能力训练结合生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语文的听说读
写能力是学生不可缺少的训练,是语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每天的日记,学生总反映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鼓励学生
做个生活的有心者,每天用眼睛记录下每天的生活(特别是学校
生活)中最快乐、最难过或是最难忘的事情,每天进行记录,这
样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而且也明白了真
正的写作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学生很怕写景类的作文,于是我利用一节语文课,专门安排
学生到美丽的校园小花园中走一圈, 留心观察, 思考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自己觉得有东西可写了,再回到教室里动
笔写作,字数不限,但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对正式
的课堂居然可以去花园里走走本来就很感兴趣,再又因为没有字
数限制,学生兴趣更浓了。在成群结队出去参观后,陆陆续续回
到课堂,喧闹只是暂时,很快大家都静下心来写作,写出来的效
果明显好于以往。据很多学生反映,这次的作文明显比以往好下
笔,写作时脑子里不再是空空的,也不用再去东搬西凑,瞎编乱
造了。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
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
义与作用,就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学习就不再枯燥
无味而是充满乐趣。
刘国正先生的话来说明贴近生活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要
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 这生活,
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
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
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所
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起
来,让学生从语文中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面对当今语
文教学和生活的脱节的现状,要重新重视两者的结合。只有将语
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学到的知识能够用来表达所
见所思所感,不可一日或缺,才会感到学习语文的迫切需要,从
而对它发生浓厚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学生的读写
训练才会积极有效,使语文学习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
[2]《贴近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