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

热度0票  浏览217次 时间:2019年9月09日 16:35
  李 敏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逆反心理人人都有,并非是青少年的专利,只是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在现实状况下,青少年逆反心理日益成为困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一大问题。 逆反心理究竟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了逆反心理? 为什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尤为严重? 当面对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时应该怎样引导他们? 文章旨在揭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寻求缓解、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
  ! ! ! ! 逆反心理作为近些年社会关注的焦点,它表现在各个层次和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 逆反心理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主观方面因素以及学校、家庭客观方面因素,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如果不加以及时应对,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不能忽视。 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及各方面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找准切入口,主动应对,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摆脱这种心理,轻装上阵,转变他们的不良心态,使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挑战自己,最终超越自己。 学校家庭及个人要形成合力,手中拿着不同的工具,为“小树”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而且青春期是一个重要时期,我们要深入了解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已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促进问题解决,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此作如此定义:“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另有人定义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价而表现出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对抗行为。”
  当然也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并且,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不管哪种解释,都反映出逆反心理是对抗心理的一种,是个体对外界引导在态度方面的逆向反应。但逆反心理与其他对抗心理相比其性质却带有明显的非常规性。 其明显不同在于:不但不接受外界的引导,而且不接受应该接受的外界引导甚至故意与之对着干。
  逆反心理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并非为某些人所杜撰,也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但青少年时期,由于各种特定原因,使其更加具有明显性和阶段性。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要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常称为“暴风骤雨时期”、 “危机时期”。然而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要经过的,成为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阶段特征,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一)青少年年龄和生理条件的影响
  这与青少年青春期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他们人格或个性模式往往较多倾向于自我评价;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感还处在“否定期”,难于接受与他们情感不相适应的各类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为仍然依靠外部评价、同龄人的反应来定向,因此对外部评价的反应往往较为敏感和强烈,对同年龄人群体具的较大的求同倾向。许多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如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一旦他们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与不同层次或年龄的人相处就易爆发逆反心理现象。还有特殊家庭的孩子,也是易发群体。
  (二)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 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 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三)态度和偏见对青少年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调查表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态度越接近,就越具备交往稳定性;对他从人格特征也因为意气相投而容易接收和认同。相反,人们相互之间态度出现明显差异时就容易发生情绪不协调。因为心胸狭窄时常出现对对方人格不认可的现象,即偏见(狭隘、嫉妒等)。而这些难以在一个短时期内可改变的。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与教师本来就存在许多差距(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等观念上),而我国教育忽略青少年个性塑造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缺乏辅导和疏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要言听计从的观念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缺陷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生活动机和意向呈多维性。 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愿意享乐与奋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的价值观。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效益的兑现。 再次,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 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现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时间,强调自身的价值。面对这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原有的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难适应,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惰性作用,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在各方面表现出来,有些时期,这种表现不但是公开的,同时还有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接受倾向
  在现实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雷锋被说成是处于低层次文化素质群体中突出的“傻子”,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 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二)态度上的抵制或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黑暗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三)情感的冷漠现象
  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另外,他们对于纪律、行之有效的校规、守则等,也认为是妨碍自由发展的桎梏。 那些无视纪律、我行我素的人,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四、应对措施
  (一)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
  一提起逆反心理,很多人就误认为它只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并非都是消极的,既有它不利的一面,又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既有理智性的逆反,又有非理智性的逆反。
  1.适当的逆反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
  2. 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使命感。
  3.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成人反思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当教育者面对青少年的反抗时,应冷静地反思一下教育中的不当之处。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青少年迫切的心理需求,没有能形成民主、 向上的家庭气氛, 压制青少年渴望成长独立的要求,等等。前面也曾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归咎于青少年。 同时,教育工作应多一些反思。
  (二)应对措施
  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回避的,作为教育者,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
  1.信任鼓励法
  信任是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寄托。一旦教师出现使学生丧失信任的行为,这时教师的威信的丧失与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不可分离的必然逆差。教师要尊重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绝不可厚此薄彼,对每一个学生,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更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积极因素,进而因势利导。 只有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和平等感,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不要因你的期望值过高而使青少年负担更重,有时你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孩子做错了事,不要太严厉,“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耐心给他们讲解其中的道理,切勿再犯类似错误。 还要经常与孩子交流,交流学习,交流生活,他们的压力缓解,你们的距离将更密切。
  2.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而又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于新鲜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或创造情境,或设置疑问,或引爆情感,诱发学生渴求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善学”、“勤学”。
  3.注意场合,时机得当
  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教育者教育学生要在注意时机和场合特殊性的同时,注意被教育者的心理接受状态,避免使青少年产生不良情绪,在教与学活动所组成的综合动态系统中,确定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任何场合都应给予足够重视。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应再把它们看作小孩子,在注重他们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不忽略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发展建设中国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但是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使他们的某些行为不被认可,但我们不应因此而否定了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这就要求学校、家庭树立榜样,给予他们积极影响,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与行为,促使心理健康成长。青少年应加强自我意识和心理调节,如果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心理压力,还需要自己努力。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
  作者简介:李敏(1993-),女,山东即墨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5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李存益《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后果初探》 . [J],江西高教研究,1990.
  [3]董贵杰、赵红《试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 .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3(3).
  [4]朱智贤等,《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