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腰麻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用于剖宫产麻醉
【关键词】 单次腰麻 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 剖宫产 麻醉
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我院麻醉科对90例剖宫产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针对术后镇痛,采用3种硬膜外腔给药方法,以供临床参考。
期刊论文发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或急诊行剖宫产患者90例,年龄22~42岁,随机分为三组,A组:腰麻+硬膜外腔置管+关腹前给镇痛药术毕拔管30例,B组:腰麻+硬膜外腔置管+镇痛泵30例,C组:腰麻+硬膜外腔一次注入镇痛药、不置管30例。
1.2 麻醉方法 3组患者均在左侧卧位下L2-3间隙,用18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以阻力消失、注气试验阳性、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确定穿刺成功。成功后继续用26G腰穿针斜面向头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引导穿破硬脊膜到达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流出后以1 mL/5 s的速度注入0.5 %左布比卡因3 mL和50 %葡萄糖1 mL混合液,拔出腰穿针。3组术中麻醉效果好,均能在腰麻下完成手术,C组直接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注入2 mg吗啡+5 mL 0.5 %左布比卡因+5 mg地塞米松+5 mg氟哌啶醇,共计8 mL作为镇痛药。A组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关腹前10 min通过导管经硬膜外腔注入上述镇痛药,B组在手术结束前将硬膜外导管与镇痛泵连接(镇痛泵配法:0.5 %左布比卡因25 mL+芬太尼0.5 mg+氟哌啶醇5 mg+地塞米松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镇痛泵速度为2 mL/h,持续恒速输注)。期刊论文发表
1.3 监测及观察项目 麻醉中用菲利普监护仪监测Bp、ECG、HR、SpO2,记录麻醉显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仰卧位低血压的发生率。镇痛效果采用Prince-Henry 评分法,0分:咳嗽时无疼痛;1分:咳嗽时出现疼痛;2分:安静时无疼痛,深呼吸时出现疼痛;3分:静息状态下也疼痛,但较轻,可以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剧烈疼痛,难以忍受[1]。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术中输液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C组比较,麻醉显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仰卧位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A、B、C 3组麻醉效果比较
2.2 镇痛情况 A组有1例(3 %)在24 h后出现3分以上疼痛,24 h镇痛达0~2分者29例(97 %); B组有3例(10 %)20 h后出现3分以上疼痛,有3例(10 %)硬膜外导管脱出,镇痛失败;C组24 h镇痛达0~2分者30例(100 %)。
3 讨论期刊论文发表
腰麻有完善的腰、骶神经丛阻滞,尤其是骶神经丛的阻滞更完善[2],受到广大麻醉医生的推崇。本文3组病人全部采用腰麻,局麻药用量是中等剂量 0.5 %左布比卡因15 mg,镇痛效果好,肌松满意,麻醉维持时间长,无需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对于粘连严重手术复杂的二次剖宫产,术毕都能有满意的镇痛和肌松,这也是我们单次腰麻不选择小剂量(10 mg)左布比卡因的原因。当然,读者有疑问,单次腰麻已注入15 mg左布比卡因,紧接着又在硬膜外腔注入25 mg左布比卡因以及2 mg吗啡,势必造成麻醉危险性加大。其实不然,我们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腰麻剖宫产的危险性主要来源于麻醉平面过高,这点能通过摆体位来预防,即手术床左倾30°或垫高产妇右髋部[3-4],必要时请产科医生托起产妇子宫等方法来预防严重的仰卧位低血压。注入硬膜外腔的左布比卡因一方面剂量小,另一方面待其显效时胎儿已经剖出。术后镇痛泵镇痛,必须硬膜外腔置管,对于足月孕妇,硬膜外腔静脉充血,极易产生置管入血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复穿刺浪费时间,延误对宫内窘迫胎儿的抢救。剖宫产手术大量的羊水、血,经常浸泡已固定好的硬膜外导管,再加上术毕搬动病人,极易使导管脱出或拔出,术后不能镇痛,因此还可产生医患纠纷。镇痛泵镇痛理论上要达到72 h无痛,而实际上临床医生出于术后排气、拔除尿管后排尿等原因,往往在术后24 h就拔掉硬膜外导管,其实镇痛泵也就是保证术后24 h无痛。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地塞米松、左布比卡因、氟哌啶醇镇痛药,几种药物相互作用,能有效延长镇痛时间,保证患者术后24 h无痛,减低吗啡单独使用产生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单次腰麻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用于剖宫产麻醉,不仅方法简便、节省时间、经济实惠、术中麻醉效果好、术后镇痛确切,而且不增加麻醉的危险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期刊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1.
[2] 林治瑾.临床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00.
[3]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4.
[4] 高德荣,张平,段丽花.两点麻醉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4):380-381.期刊论文发表
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我院麻醉科对90例剖宫产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针对术后镇痛,采用3种硬膜外腔给药方法,以供临床参考。
期刊论文发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或急诊行剖宫产患者90例,年龄22~42岁,随机分为三组,A组:腰麻+硬膜外腔置管+关腹前给镇痛药术毕拔管30例,B组:腰麻+硬膜外腔置管+镇痛泵30例,C组:腰麻+硬膜外腔一次注入镇痛药、不置管30例。
1.2 麻醉方法 3组患者均在左侧卧位下L2-3间隙,用18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以阻力消失、注气试验阳性、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确定穿刺成功。成功后继续用26G腰穿针斜面向头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引导穿破硬脊膜到达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流出后以1 mL/5 s的速度注入0.5 %左布比卡因3 mL和50 %葡萄糖1 mL混合液,拔出腰穿针。3组术中麻醉效果好,均能在腰麻下完成手术,C组直接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注入2 mg吗啡+5 mL 0.5 %左布比卡因+5 mg地塞米松+5 mg氟哌啶醇,共计8 mL作为镇痛药。A组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关腹前10 min通过导管经硬膜外腔注入上述镇痛药,B组在手术结束前将硬膜外导管与镇痛泵连接(镇痛泵配法:0.5 %左布比卡因25 mL+芬太尼0.5 mg+氟哌啶醇5 mg+地塞米松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镇痛泵速度为2 mL/h,持续恒速输注)。期刊论文发表
1.3 监测及观察项目 麻醉中用菲利普监护仪监测Bp、ECG、HR、SpO2,记录麻醉显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仰卧位低血压的发生率。镇痛效果采用Prince-Henry 评分法,0分:咳嗽时无疼痛;1分:咳嗽时出现疼痛;2分:安静时无疼痛,深呼吸时出现疼痛;3分:静息状态下也疼痛,但较轻,可以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剧烈疼痛,难以忍受[1]。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术中输液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C组比较,麻醉显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仰卧位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A、B、C 3组麻醉效果比较
2.2 镇痛情况 A组有1例(3 %)在24 h后出现3分以上疼痛,24 h镇痛达0~2分者29例(97 %); B组有3例(10 %)20 h后出现3分以上疼痛,有3例(10 %)硬膜外导管脱出,镇痛失败;C组24 h镇痛达0~2分者30例(100 %)。
3 讨论期刊论文发表
腰麻有完善的腰、骶神经丛阻滞,尤其是骶神经丛的阻滞更完善[2],受到广大麻醉医生的推崇。本文3组病人全部采用腰麻,局麻药用量是中等剂量 0.5 %左布比卡因15 mg,镇痛效果好,肌松满意,麻醉维持时间长,无需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对于粘连严重手术复杂的二次剖宫产,术毕都能有满意的镇痛和肌松,这也是我们单次腰麻不选择小剂量(10 mg)左布比卡因的原因。当然,读者有疑问,单次腰麻已注入15 mg左布比卡因,紧接着又在硬膜外腔注入25 mg左布比卡因以及2 mg吗啡,势必造成麻醉危险性加大。其实不然,我们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腰麻剖宫产的危险性主要来源于麻醉平面过高,这点能通过摆体位来预防,即手术床左倾30°或垫高产妇右髋部[3-4],必要时请产科医生托起产妇子宫等方法来预防严重的仰卧位低血压。注入硬膜外腔的左布比卡因一方面剂量小,另一方面待其显效时胎儿已经剖出。术后镇痛泵镇痛,必须硬膜外腔置管,对于足月孕妇,硬膜外腔静脉充血,极易产生置管入血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复穿刺浪费时间,延误对宫内窘迫胎儿的抢救。剖宫产手术大量的羊水、血,经常浸泡已固定好的硬膜外导管,再加上术毕搬动病人,极易使导管脱出或拔出,术后不能镇痛,因此还可产生医患纠纷。镇痛泵镇痛理论上要达到72 h无痛,而实际上临床医生出于术后排气、拔除尿管后排尿等原因,往往在术后24 h就拔掉硬膜外导管,其实镇痛泵也就是保证术后24 h无痛。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地塞米松、左布比卡因、氟哌啶醇镇痛药,几种药物相互作用,能有效延长镇痛时间,保证患者术后24 h无痛,减低吗啡单独使用产生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单次腰麻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用于剖宫产麻醉,不仅方法简便、节省时间、经济实惠、术中麻醉效果好、术后镇痛确切,而且不增加麻醉的危险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期刊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1.
[2] 林治瑾.临床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00.
[3]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4.
[4] 高德荣,张平,段丽花.两点麻醉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4):380-381.期刊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