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在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要求学生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如何教好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以下将从教学设计的四个主要环节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任务分析,这是教学设计的始点如何发表论文
1、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在确定教学任务时,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教学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版本的教材,要善于参考多种版本的教材,博取众家之长。参考多种版本的教材后,会使思路更开阔,对内容的理解更准确。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随着人们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家庭,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促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这种社会效应引发的学习兴趣转为直接兴趣。
二、学生初始才能的测量和诊断,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才能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由于受各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兴趣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让坐在同一课堂的学生共同进步,不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消”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设计时,可设置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是指依据教材设置的要求全部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部分任务一般比较简单,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都可以完成。自选动作是依据教材进行拓展和提高的选做题,这部分任务难度较高,适合程度较好的学生完成。这样既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得到了提高的机会,又让程度暂时较差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选动作,实现了分层教学。
三、最佳教学措施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1、任务驱动和“兵教兵”的教学方法。要给学生明确的教学任务,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协作,达到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顾及到每位学生,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人员搭配,让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稍差的学生,使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实现“兵教兵”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2、培养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为在解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收敛思维为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发现问题的多种解法,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通过教学措施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充分将教学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目前许多学校里的实践内容都是上机操作指定教材的练习,对于课程的实践仅仅是一种机械的模拟,所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要将书本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完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软件中的表格操作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制作个人简历。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可以每节课选出优秀作品向学生展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大家做出好作品的兴趣,也会让同学之间找到差距和不足,从而更加用心地学习。如何发表论文
四、教学效果的测定和评价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途径
要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中的交流和合作、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在对学生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造,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的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例如讲完一课后,在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评。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水平要求: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二级水平要求: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熟练教材中介绍的应用软件并可以完成课堂中布置的练习;
三级水平要求:能够灵活使用书本中介绍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综合应用各种操作有创造性地制作出精美作品。信息技术教学注重操作性,通过分级考核更能合理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发表论文
一、教学内容的任务分析,这是教学设计的始点如何发表论文
1、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在确定教学任务时,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教学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版本的教材,要善于参考多种版本的教材,博取众家之长。参考多种版本的教材后,会使思路更开阔,对内容的理解更准确。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随着人们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家庭,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促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这种社会效应引发的学习兴趣转为直接兴趣。
二、学生初始才能的测量和诊断,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才能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由于受各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兴趣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让坐在同一课堂的学生共同进步,不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消”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设计时,可设置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是指依据教材设置的要求全部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部分任务一般比较简单,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都可以完成。自选动作是依据教材进行拓展和提高的选做题,这部分任务难度较高,适合程度较好的学生完成。这样既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得到了提高的机会,又让程度暂时较差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选动作,实现了分层教学。
三、最佳教学措施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1、任务驱动和“兵教兵”的教学方法。要给学生明确的教学任务,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协作,达到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顾及到每位学生,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人员搭配,让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稍差的学生,使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实现“兵教兵”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2、培养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为在解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收敛思维为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发现问题的多种解法,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通过教学措施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充分将教学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目前许多学校里的实践内容都是上机操作指定教材的练习,对于课程的实践仅仅是一种机械的模拟,所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要将书本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完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软件中的表格操作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制作个人简历。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可以每节课选出优秀作品向学生展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大家做出好作品的兴趣,也会让同学之间找到差距和不足,从而更加用心地学习。如何发表论文
四、教学效果的测定和评价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途径
要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中的交流和合作、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在对学生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造,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的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例如讲完一课后,在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评。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水平要求: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二级水平要求: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熟练教材中介绍的应用软件并可以完成课堂中布置的练习;
三级水平要求:能够灵活使用书本中介绍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综合应用各种操作有创造性地制作出精美作品。信息技术教学注重操作性,通过分级考核更能合理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