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和社会适应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摘 要: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为了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的状态,自身满足与其年龄相符合的所处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的行为。小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学生必须尽快适应这些变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主要包括学校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对学校生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以及学校活动的适应。
关键词: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小学生;家庭教育
1 生活和社会适应的理论基础
1.1 生活适应内涵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其中小学阶段的生活和适应教育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的基本规则;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小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学生必须尽快适应这些变化。才能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交往中。从入学前的生活和人际环境到入学后的学习环境和交往环境。小学生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对学校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活动中心由家庭过渡到学校,交往对象由家人过渡到老师和同学。
小学生个人发展产生影响的班级环境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竞争和学习负担五个方面,这五个因素共同构成班级心理环境。在中国教育体制下,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情感、行为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同样,班级环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适应状况。研究发现,班级环境与同伴关系不良、学校喜欢、学校回避等学校适应变量联系紧密。
1.2 社会适应的现状
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主要的活动由游戏转向学习。与幼儿园的活动想比,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许多低年级小学生表现出不适应,想要回家等行为。
其次就是与幼儿园生活相比,小学生的上课时间和课后作业明显增多,课后休闲娱乐的时间减少了许多,这是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作业的关键时期,一旦这个期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导致小学生作业逃避,拖延甚至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面对问题解决的时候往往无法顺利解决,需要大人的监督和指导
另外进入小学后,主要的活动场所由家庭过渡到学校,交往的对象由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过渡到老师和同学。由于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在身体上对家长的依赖。教师和同学对学生的影响逐渐超过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步认识自我,发展换位思考和观点采择能力。这个阶段没有建立好正常人际关系的学生在后面的发展中更有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社会发展理论,小学正处于由单向帮助到双向帮助的发展阶段。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小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但是对交往的认识还是不够清晰,还无法认识到交往的人际过程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过程,他们往往选择是否对自己有利,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而进行交往。一旦双方出现矛盾,常常是从各自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能认识他人的不足。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交友观还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近一步的引导。
最后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由于小学生进入小学后虽然在心中对这一身份感到自豪,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发展水平、意志水平还没有发展成熟,导致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发展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对于小学阶段必须遵守的学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例如对于无需太多的努力就可以遵守的规章制度,他们往往能够遵守,但是需要付出较多意志努力才能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不迟到、不早退等往往难以长期坚持。
2 社会适应对策研究
本文主要根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建议,针对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2.1 避免同辈竞争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中的竞争是造成生活中各种不幸的源泉。现在的家长往往过多的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比较,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及他人的地方,常常会引起家长们的恐慌,我国的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的基础上,近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真正应该比较的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比较,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性,虽然我们不同但是平等。了解进步的意义在于自我超越而非与他人竞争。
2.2 学会课题分离,避免过度干涉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通过思考某种选择带来的课题由谁来承担责任则可以确定为谁的课题。例如是否学习或者选择谁交朋友都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即使采取强行干预的态度也难以对孩子产生有效的改变,结果只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强迫的方法往往能收获较好的效果,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往往会造成更大的亲子矛盾。
这常常是因为中国的家庭关系导致的,我们常常是紧密型的家庭关系,父母往往认为孩子的课题也看做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我们需要做的是与孩子建立信赖关系,真诚的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们准备给与帮助而非直接干涉。这样孩子可能会寻求帮助或者独立完成,但是在寻求帮助的话,肯定会更加认真的考虑你的意见。
2.3 与孩子建立信赖
家长往往过度专注于孩子的错误或者不如人意的地方,而常常忽视孩子的优点与长处,使得对孩子的能力缺乏信任。而信赖则是无任何附加条件的。只有建立了平等的信任关系,才能更好地做到2.4 建立平等关系,避免使用表扬或批评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人际关系看做是纵向关系。领导与下属、父母与子女等,正是觉得对方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通过干涉把行为导向为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而批评和表扬则是无意之中营造了一种上级和下级关系。这种渴望被表扬或者避免被批评的动机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动机,使得孩子养成了渴望被别人表扬,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态从而逐渐形成“必须要得到他人支持”的心理形成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