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利用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幼儿的基础、能力、水平、优势等,将教育对象分层;二是将统一的教育目标按不同层面幼儿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如进行主题画“未来的大树”这一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了两个层次。能力较差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能力较强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把心中所幻想的美好事物通过大树表现出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基础性原则
创造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二是知识基础,三是技能基础。创造性的形成发展还有赖于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这要求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这方面,我除了给孩子们多提供动手机会外,还非常注意利用日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如结合散步、郊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欣赏周围的景物,让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感受,丰富自身经验。
3、示范性原则
指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师本身对各种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善于联想、大胆创作,这种影响比单纯“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更大。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美工区共同绘制一幅“我的家乡”,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小河”上画了一条褐色的线,画“小河”的孩子哭着来告状。我走过去看了看指着褐色的线说:“其实在这儿建座桥也不错嘛,谁来建这座桥?”刚才告状的孩子一听,马上一抹眼泪说:“我来画。”一件纠纷解决了,同时,孩子们创造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我的家乡”变成了“未来的家乡”。
4、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特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体,成人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并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在进行主题画“我喜欢的汽车”时我本想出示范画,转念一想,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
于是,我把出示范画这一环节省略了。果然,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虽然有些汽车画得不伦不类,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5、启发引导原则
有一次,王涛小朋友在美工区内快活地摆弄着一些木片、纸条、小盒子等,可是,不一会儿,却见他沮丧地坐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堆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做一个人造卫星,可是却做不出来。我告诉他,老师也不会做,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商定,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搜集有关图片,然后再制作。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为了做出一个漂亮的卫星忙碌着,孩子们不仅找回了图片还制作了许多人造卫星,一个星期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人造卫星展”,并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的幻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了。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美术教育中,更要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幼儿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创造性并加以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地授课,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创造型教师不会高高在上控制他们,而是和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和爱护他们富于个性的表现,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哪怕再“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2、营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
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3、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探索和操作的材料,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是一句口号,它的实现要靠教育者脚踏实地地工作。让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催开创新的奇葩。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幼儿的基础、能力、水平、优势等,将教育对象分层;二是将统一的教育目标按不同层面幼儿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如进行主题画“未来的大树”这一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了两个层次。能力较差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能力较强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把心中所幻想的美好事物通过大树表现出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基础性原则
创造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二是知识基础,三是技能基础。创造性的形成发展还有赖于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这要求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这方面,我除了给孩子们多提供动手机会外,还非常注意利用日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如结合散步、郊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欣赏周围的景物,让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感受,丰富自身经验。
3、示范性原则
指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师本身对各种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善于联想、大胆创作,这种影响比单纯“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更大。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美工区共同绘制一幅“我的家乡”,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小河”上画了一条褐色的线,画“小河”的孩子哭着来告状。我走过去看了看指着褐色的线说:“其实在这儿建座桥也不错嘛,谁来建这座桥?”刚才告状的孩子一听,马上一抹眼泪说:“我来画。”一件纠纷解决了,同时,孩子们创造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我的家乡”变成了“未来的家乡”。
4、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特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体,成人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并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在进行主题画“我喜欢的汽车”时我本想出示范画,转念一想,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
于是,我把出示范画这一环节省略了。果然,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虽然有些汽车画得不伦不类,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5、启发引导原则
有一次,王涛小朋友在美工区内快活地摆弄着一些木片、纸条、小盒子等,可是,不一会儿,却见他沮丧地坐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堆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做一个人造卫星,可是却做不出来。我告诉他,老师也不会做,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商定,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搜集有关图片,然后再制作。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为了做出一个漂亮的卫星忙碌着,孩子们不仅找回了图片还制作了许多人造卫星,一个星期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人造卫星展”,并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的幻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了。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美术教育中,更要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幼儿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创造性并加以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地授课,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创造型教师不会高高在上控制他们,而是和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和爱护他们富于个性的表现,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哪怕再“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2、营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
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3、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探索和操作的材料,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是一句口号,它的实现要靠教育者脚踏实地地工作。让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催开创新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