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见本色——回归朴实,本色教学
洗尽铅华见本色
——回归朴实,本色教学
徐涛
(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 安徽淮南
232001)
元曲作家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前者语言华丽富赡,后者文辞本色当行。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打破传统,突破创新,研究性学习等等,都是深入人心的教育名词。但如果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某些课堂进行细致地反思,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学似乎“文采”有余而“本色”不足。不少课堂教学,看上去花枝招展,听起来热闹非凡,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突出。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回归朴实、恢复本色的教学方式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少一点花哨无用的“文采”、多一点真实有效的“本色”呢?
一、过犹不及,突破传统不可激进
凡事过犹不及,过分保守呆板的传统教学与过分求新求异的某些新式教学都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现在的许多课堂,多了学生的活动自由和所谓的交流合作,却少了对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地不懈追求;多了辅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却少了学科自身的特色、教师个人的魅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些“多”与“少”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使课堂过分的成了教师的“表演”、学生的“表演”、机器的“表演”。
云南某校曾经推出一节关于商品的政治课,课堂上设计学生模拟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只见几个学生手持事先准备好的苹果、香蕉、花生、瓜子等在讲台上穿梭来去,忙活了足有半节课。这样的课堂教学,直可谓是一场浅薄的闹剧,看似热闹新颖其实空洞无物。
上海某校也曾推出这样一节语文课,课题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而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量截取央视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断。结果整节课“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大屏幕很是轻松愉悦,可是听课的人却几乎看不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看不到“语文”和“语文课”的身影。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有一点教育教学的味道?
上述现象在目前全国很多课堂教学中还是较为常见的,而不改变这些华而不实的教风就不可能带来脚踏实地的学风。没有好的教风与学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也就难以顺利地展开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可能流于肤浅而陷入困境。
二、理性回归,提倡朴实并非倒退
我们应该回归朴实课堂,恢复教育本色,大力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华而不实、文而不质的问题。所谓朴实与本色,就是在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意图的基础上,在深入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的前提下,力求使课堂教学形成求真务实高效的特色;在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劳动的基础上,在热情鼓励教师突破创新的前提下,强调教学设计中相对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三、回归朴实,洗尽铅华方显本色
回归朴实,我们首先要讲究学科本色,强调学科自身的特色。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意蕴,感受国语文学魅力;数学课就是数学课,要让学生体会阿拉伯数字的奇妙,训练严谨周密的逻辑;地理课就是地理课,要让学生“走”遍神州大地,览尽全球风景……艺术是相通的,所以各学科的知识内容可以互相印证互相借鉴。语文课可以借用音乐旋律来渲染气氛,数学课也可以借用美术图片来直观理论。我们当然不能固守书本,束手束脚地教书,在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统一前提之下,插入图画、影片,使用仪器、特技,合理的扩展、延伸,大胆的突破、创新,一切合法手段我们都认可、都欢迎。可是每门学科毕竟有自己独特的知识领域和特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把握各学科的“本色”,实实在在上好每门课、每节课,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不能为了强求学科整合、知识融合而失去自我,把专业性其实很强的课上成不伦不类的“四不象”。
回归朴实,我们也要讲究教学本色,突出教学固有的规范。一节课,无论怎样设计,新课导入、新知学习、训练反馈、拓展延伸四个基本环节仍应具备。并且,新知学习又应该是四个环节中比重最大的一个。我们的课堂,本来就是为着学习知识以及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新知学习理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过程的亮点。只有认认真真地落实新知学习,我们的课堂才能本固枝荣,我们的教学才能源浚流远。课堂千变万化,教学异彩纷呈,但即使有小范围地调整和改动,四个基本环节以及以新知学习环节为主的教学基本规范,我们还是要严格遵守的。
回归朴实,我们还要讲究人格本色,重视师生各自的角色。我们一直提倡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与朴实本色的教学并不冲突。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自当“以人为主”,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与“学”的实践。可是,教师必须是真真正正地教,学生也必须是踏踏实实地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又唱又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说相声一会儿演小品,师生双方都很辛苦却又都背离了原本的角色。我们看不到循循善诱的教师,也看不到孜孜不倦的学生,只看到一个南辕北辙、渐行渐远的课堂。其实,做好本分也是一种成功,直接走过去就是最短的捷径。教师可以采用相关教育手段或利用其它教学工具,使自己的引导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学生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模拟或其它方式的积极参与,使自己的思路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教师绝不能重手段而轻目标,突出了手段的重要性却疏忽了教育者的引导职能;学生也绝不能重形式而轻实质,沉迷于形式的趣味性却遗忘了学习者的主体任务。教育教学创新绝不是要把我们变得师非师、生非生、课堂非课堂;任何时候我们也还要保留教师与学生的本色。
一篇文章,如果主题模糊内容空洞,即使文辞华美文采斐然,也并非上品;反之,如果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即使言语朴素本色自然,也堪称佳作。回归朴实,讲究本色,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突出朴素、实效的特点。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洗尽铅华方显本色。教育没有固定的章程可循,我们将在探索中以耕耘换果实,以付出换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