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句子教学中从“对”到“好”的转化
刍议句子教学中从“对”到“好”的转化
李 瑜
(贵州省威宁县东风镇东风小学)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上《酸的和甜的》这一课,通过对文本及课堂的解读,现笔者对造句教学存在的弊端及造成的原
因进行分析。情景再现
《酸的和甜的》第1自然段教学片段 :(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
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 : “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
……师: 读一读第1自然段, 狐狸是怎么做的, 又是怎么说的?
生 : 狐狸想摘葡萄,可是没有摘到。生 : 狐狸说这葡萄是酸的。
师 : 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狐狸说的话?师 : 狐狸是怎么做的呢?
生 : 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师 : 对的,这里有两个“一会儿” ,谁能用“一会儿”来
造一个句子?生 : 小明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师 : 很好。
生 : 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师 : 也很好,大家会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了吗?
生 : 会了。师: 在作业本上用 “一会儿……一会儿……” 造一个句子。
案例分析“小明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 “小红一会儿唱歌,
一会儿跳舞”从语法的角度看,这两个句子是正确的,该有的成分都有了,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学生造的两个句子与课文中的原句不同之处是, 课文中除了把“一会儿……
一会儿……”放到句子中,下面还有“可是一颗也没有摘到”这样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A. 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B. 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
A 句写出了狐狸在干什么,B 句除了写狐狸在干什么外,还写出狐狸干事情的结果,
这是把话写完整或写具体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往往把这个要求放弃了或降低了,把要造的词语放进句子中作为最高目
标了。除了把句子说完整外,从句子“表情达意”效果上看,A 句只写了事情,达到“表意”的作用,基本上与“达情”
没有关系,在句子中看不出要表达狐狸的什么感情或作者对狐狸的好恶 ; 而 B 句却“表情达意”明确,除了知道狐狸干
了什么,我们还从“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体会到狐狸摘不到葡萄时的失落、心酸的心情,也正是狐狸要说“葡萄是酸的”
这句话的理由。学生所造的两个句子“干什么”是说清楚了,但学生对于这件事持什么态度就不明显甚至没有。 “小明一会
儿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是持肯定的、表扬的还是否定的、批评的态度呢?从这句话中读不出来。从句子的“表情达意”
的效果这方面来讲,这两句话是不完整的。
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 : 句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不要让二年级的学生体会到,这样是不是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呢?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在课后题中找到了依据。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目 :
读读比比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这两组句子比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迫不及待”和
“大口大口”这两个词语体会到小猴子的那种急切的心情,达到句子“表情达意”的表达效果。用课后作业的要求来看第
1自然段的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狐狸想吃葡萄又吃不到葡萄的酸溜溜的心情, 通过“一
会儿……一会儿……” 的教学正是为体会这种心情 “服务” 的。
教学改进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改进课堂教学 :
师 : 狐狸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来读一读。生 : 狐狸想摘葡萄,可是没摘到。
师 : 从哪些句子中读出狐狸很想摘葡萄?生 : “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 。师 : 那狐狸没有摘到葡萄、吃不到葡萄时心情怎样?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得出?生 : 狐狸心情很急,从“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
起来摘葡萄”这句可以看出。生 : 狐狸很失望,从“可是一颗也没摘到”可以看出。
生 : 狐狸自己吃不到,也不想让别人吃到葡萄,从狐狸说的话中可以看出。
师 : 我们读出了狐狸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来造个句子,也能让人读出这句话要
表达的心情吗?生 : 小明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总是不认真。
师 : 从这个句子里,你能体会到小明的心情吗 ? 我们能不能像小明那样?
生 : 我体会到小明不认真做作业,这是不好的。师 : 谁还会造这样的句子?
生 : 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把自己的本领都表现出来了。
生 : 冬冬一会儿写字,一会儿读书,可用功了。
教学启示
1. 说话训练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以说话训练的名义而说话。特别是造句和句子的仿写,不
仅要理解原句的意思和写了什么,更应尊重原句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这样说的话、写的句子不仅仅是
完整的,更是具体、可感的,对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都是有益的。
2. 编者的编写意图。只有正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才能有正确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就能更
明确,学习效率就会更高。这种解读不仅仅就文本而言,也包括课后题及一些学习提示语和作业。
3. 在说话训练的评价上, 我们要从“对不对”转变到“好不好” 。评价是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学生就有什么样的学
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一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对不对”的教学评价问题 : 考试时有一道题是用“美丽”一词造句,第
一个学生造的句子是“公园里的花真美丽!”得了满分,第二个学生造的句子是“公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黄的、紫
的,真美丽!” ,结果因为一个“紫”字写错了,没有得满分,被扣了一分。这样的评价势必给学生一个导向,也给教师的教学一个错误的导向 : 写得好不如写得不好,只要写对就行了,字数越少越好,因为写得越好、越具体就越容易写错字。
如果这道题改为以“好不好”为评价标准 : 满分为3分,写得较好得2分, 写得好得3分, 甚至对写得特别好的可以加分,
这样在“好不好”的评价中,教师在教学时绝不会把写句子教得那样简单而又呆板,学生说话、写话也会随着“好不好”
的标准从一开始就学会把话说好、把话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