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13次
时间:2010年10月22日 09:18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确性不强。为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为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把握时代脉搏。透彻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回答。如果想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社会的声音。更多地了解21世纪的企业到 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概括说来,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具有5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良好职业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往往缺乏奉 献精神,很难做好本职工作。第二,具有踏实、细致、务实的工作态度。第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面对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社会。只有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能适应工作实践。第四,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意识。实践就业岗位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要求人才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意 识。否则无法顺应千变万化的社会职场。第五。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够很好摆正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有高尚的情操、合作共事的胸怀和抗诱惑 力,其中尤其以宽容、合作精神为突出。总之,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为此。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从过去的“知识教育” 转变“全面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备可持续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人。
(二)符合高校实际,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人才目标定位上.高校应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总体品质与规格,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类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规格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 展对各种人才的不同需要。开创出一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来。当前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盲目地追求专科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在追 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毕业生供需 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地方性综合大学为例.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办学历史、生源状况及地域条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地方性院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具体需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本地区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实用人才。
(三)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精英阶段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是摆脱了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是多样化,不同社会职业对毕业生 素质要求不一样。如果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思想,根据大学生的个 体差异状况,按照社会职业的需要.进行不同职业目标的培养,不仅大学生的德、智、体等诸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差异性也能够得到发展,这 样的毕业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职位的需要.更有利于人职匹配、顺利就业。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 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 内.以“学科本位”理念来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的专、深、尖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量同类型、同层次人才的背景下.为社会输送众多 高级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而呈现出多规格、多 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如果再沿袭单一以“学科知识”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必然会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 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当前高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和大学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 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现行本科课程体系的弊端表现为:普 遍侧重于必修课程。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重理论,轻实践;各类专业划分过细,相关课程交叉重叠,没有整合;课程内容陈旧、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 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高校要加大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 能力结构,提高学生毕业后进人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学分制推行已久,但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只能说是学年学分制或半学分制高校学分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有诸多因素制约: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不到位: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的管理等原因。在高等教育跨人大众阶段,如何真正实现学分制,使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制定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
在规定标准学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后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适当放宽转系、转专业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度、重修、重考制等。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多开展校际合作,倡导跨校选课。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允许学生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一部分优秀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制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均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推行学分制,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积 极提倡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的辅导和指导。防止导致学生在选课、选专业或方向等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保证选课质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3.加强课程开发.完善选课制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有充沛的课程可供选择。因此。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的高质量课程。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教育质量集中体现于教学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新教育教学思想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为此要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科技革命和现代化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教育观。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传授与启发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创新教育的结合。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入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让大学生有自由的时间和余地,学会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学习。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参加实践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所以。学校要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从思想观念、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活动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确立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并给予组织、管理、场地及资金的配套。使实践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师范类的教学大比武,工科类的技能大赛,各类创新竞赛等。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
在城市、乡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之中广泛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认识,早日成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适岗人才”。
4.加强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创业。学校要通过定期举办创 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定期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与学生就创业之道进行交流与探讨.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如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为大学生实践、创业、成才的提供平台。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为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把握时代脉搏。透彻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回答。如果想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社会的声音。更多地了解21世纪的企业到 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概括说来,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具有5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良好职业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往往缺乏奉 献精神,很难做好本职工作。第二,具有踏实、细致、务实的工作态度。第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面对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社会。只有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能适应工作实践。第四,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意识。实践就业岗位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要求人才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意 识。否则无法顺应千变万化的社会职场。第五。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够很好摆正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有高尚的情操、合作共事的胸怀和抗诱惑 力,其中尤其以宽容、合作精神为突出。总之,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为此。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从过去的“知识教育” 转变“全面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备可持续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人。
(二)符合高校实际,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人才目标定位上.高校应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总体品质与规格,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类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规格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 展对各种人才的不同需要。开创出一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来。当前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盲目地追求专科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在追 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毕业生供需 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地方性综合大学为例.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办学历史、生源状况及地域条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地方性院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具体需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本地区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实用人才。
(三)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精英阶段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是摆脱了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是多样化,不同社会职业对毕业生 素质要求不一样。如果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思想,根据大学生的个 体差异状况,按照社会职业的需要.进行不同职业目标的培养,不仅大学生的德、智、体等诸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差异性也能够得到发展,这 样的毕业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职位的需要.更有利于人职匹配、顺利就业。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 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 内.以“学科本位”理念来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的专、深、尖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量同类型、同层次人才的背景下.为社会输送众多 高级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而呈现出多规格、多 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如果再沿袭单一以“学科知识”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必然会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 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当前高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和大学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 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现行本科课程体系的弊端表现为:普 遍侧重于必修课程。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重理论,轻实践;各类专业划分过细,相关课程交叉重叠,没有整合;课程内容陈旧、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 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高校要加大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 能力结构,提高学生毕业后进人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学分制推行已久,但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只能说是学年学分制或半学分制高校学分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有诸多因素制约: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不到位: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的管理等原因。在高等教育跨人大众阶段,如何真正实现学分制,使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制定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
在规定标准学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后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适当放宽转系、转专业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度、重修、重考制等。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多开展校际合作,倡导跨校选课。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允许学生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一部分优秀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制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均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推行学分制,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积 极提倡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的辅导和指导。防止导致学生在选课、选专业或方向等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保证选课质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3.加强课程开发.完善选课制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有充沛的课程可供选择。因此。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的高质量课程。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教育质量集中体现于教学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新教育教学思想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为此要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科技革命和现代化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教育观。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传授与启发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创新教育的结合。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入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让大学生有自由的时间和余地,学会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学习。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参加实践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所以。学校要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从思想观念、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活动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确立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并给予组织、管理、场地及资金的配套。使实践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师范类的教学大比武,工科类的技能大赛,各类创新竞赛等。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
在城市、乡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之中广泛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认识,早日成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适岗人才”。
4.加强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创业。学校要通过定期举办创 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定期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与学生就创业之道进行交流与探讨.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如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为大学生实践、创业、成才的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