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84次
时间:2010年10月22日 09:15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摸索高职教学规律,规范高职教学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高职教学规律,遵循高职教育的科学性 和思想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职业技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注重 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为规范教学管理,高职学院应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协助院 长主持教学日常管理。建立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由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质量监督等制度,应制订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组织管 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有章可依,依法治教,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向、运行、 管理、评价、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二、适应市场设盆专业,根据岗位开发课程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设置
专 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学院应特别重视专业设置、专业改革与专业建 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利用信息网络,收集专业信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依靠和主动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办行业和社会所需的紧缺专业。要组织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并聘请有关专家,尤其是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评估与决策。
2、根据岗位变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方案
以 职业岗位为依据,开发课程,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证。高职学院应按照职业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深人到生产单位进行调研,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 定专业培养目标,按岗位或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开发。基础理 论课课程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消除多门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适当地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删除一 些陈旧过时的、偏多偏高偏深又不实用的理论章节并减少理论教学时数;专业理论课课程内容应充分满足技术应用范围内的实际需要,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实 践课课程内容应体现产学结合的原则,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体现技术教育特色,构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为此高职学院应根据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研究和制仃实践性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和考核
对 高职教育而言.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要制订单独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为主要目标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实践、实训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技能培养目标;二是分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 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这样就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达到实践性教学效果,真正突出实践教学地位,以利于学生实践动 手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课时比例应达到50%以上,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专业,实践课时还应增 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实实在在的现象,通过实验实习验证书本上的原理结论,将书本上图形符号与实验实习中的元件实物相贯通。实验实习不仅为理论教 学服务,而且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服务。因此要加强技能性、技术性的实践教学。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对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的认识,帮助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知识提 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决策,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要编写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大纲 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习指导书;要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要改革考核办法,考核要以实践操作结果为主,要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核,直到达到目标要求,考核还 可与考证定级和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紧密结合。
2.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加强高职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严格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职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考试,劳动部、教育部、 人事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 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贯彻以上精神,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高职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书,又要获得一个或多个对学生 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加强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即“一教双证”制,使学生毕业时避免重复考核,直接取得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主动向行业和企业的要求靠拢。三是要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取得的职 业资格证书是中级工或初级工水平,与中职学生差别不大。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高职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成为“高技 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具体体现。要创建多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社会岗位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育网络,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多种途径。如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顾问或成员,或让企业在学校建立专用培训室,对企业需要的特殊规格人才进行培养,或是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使其提高技能和技术。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始终贯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强化计算机、 外语等通用能力,专业专项技能教学循序渐进,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建立现场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根据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有针 对性的产学研活动,把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实践向教学的延伸,把学生的就业准备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实现就业准备提前化,上 岗零距离。
一、摸索高职教学规律,规范高职教学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高职教学规律,遵循高职教育的科学性 和思想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职业技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注重 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为规范教学管理,高职学院应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协助院 长主持教学日常管理。建立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由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质量监督等制度,应制订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组织管 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有章可依,依法治教,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向、运行、 管理、评价、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二、适应市场设盆专业,根据岗位开发课程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设置
专 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学院应特别重视专业设置、专业改革与专业建 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利用信息网络,收集专业信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依靠和主动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办行业和社会所需的紧缺专业。要组织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并聘请有关专家,尤其是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评估与决策。
2、根据岗位变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方案
以 职业岗位为依据,开发课程,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证。高职学院应按照职业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深人到生产单位进行调研,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 定专业培养目标,按岗位或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开发。基础理 论课课程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消除多门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适当地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删除一 些陈旧过时的、偏多偏高偏深又不实用的理论章节并减少理论教学时数;专业理论课课程内容应充分满足技术应用范围内的实际需要,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实 践课课程内容应体现产学结合的原则,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体现技术教育特色,构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为此高职学院应根据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研究和制仃实践性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和考核
对 高职教育而言.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要制订单独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为主要目标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实践、实训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技能培养目标;二是分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 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这样就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达到实践性教学效果,真正突出实践教学地位,以利于学生实践动 手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课时比例应达到50%以上,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专业,实践课时还应增 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实实在在的现象,通过实验实习验证书本上的原理结论,将书本上图形符号与实验实习中的元件实物相贯通。实验实习不仅为理论教 学服务,而且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服务。因此要加强技能性、技术性的实践教学。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对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的认识,帮助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知识提 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决策,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要编写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大纲 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习指导书;要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要改革考核办法,考核要以实践操作结果为主,要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核,直到达到目标要求,考核还 可与考证定级和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紧密结合。
2.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加强高职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严格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职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考试,劳动部、教育部、 人事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 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贯彻以上精神,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高职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书,又要获得一个或多个对学生 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加强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即“一教双证”制,使学生毕业时避免重复考核,直接取得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主动向行业和企业的要求靠拢。三是要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取得的职 业资格证书是中级工或初级工水平,与中职学生差别不大。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高职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成为“高技 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具体体现。要创建多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社会岗位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育网络,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多种途径。如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顾问或成员,或让企业在学校建立专用培训室,对企业需要的特殊规格人才进行培养,或是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使其提高技能和技术。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始终贯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强化计算机、 外语等通用能力,专业专项技能教学循序渐进,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建立现场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根据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有针 对性的产学研活动,把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实践向教学的延伸,把学生的就业准备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实现就业准备提前化,上 岗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