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多元化发展中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提升
(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昆明 650000)
摘 要: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平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强势进军,他们具有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在融合媒体平台发展过程中却是一场“遭遇战”,面临的问题、困难和疑惑非常多。融合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相比,有很多不同,受众群体的变化、融合媒体平台对语言表达类型的多样、“小屏”视觉和“私密性”收听收看的新体验感受、节目节奏把控者的转移、多元化竞争等问题都困扰着具有传统媒体平台主持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们,甚至让他们在产生焦虑的情绪中找错方向。文章就众多专业播音员主持人在媒体融合多元化平台发展过程中的疑惑给出清晰的思想指导、客观的理论分析和科学的方法论。
关键词:媒体融合;播音员主持人;专业能力;素养提升。
媒体融合多元化发展在媒体行业中已不是新鲜话题,在这样的媒体发展变革过程中大家都特别聚焦关注“流量”、媒体 MCN 化、“出圈”新方式等等话题。当然,也不乏对“网红主播”、品牌大 V、新兴“人设”主持等关于媒体融合发展下对“出镜者”的数据分析和推送打造。各传统媒体纷纷与各类短视频平台达成合作,意在孵化出自己的品牌网红主播,这确实让一部分传统媒体的主持人播音员跳出圈、冒出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主持人敬一丹曾说:“当《焦点访谈》遇到微博,也就是当电视遇到网络时,电视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微博,拓宽了人们的言论渠道,每个人都有了麦克风,每个人都有了摄像机,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现在是一个媒体生态重新形成的特殊时期,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不得不‘与狼共舞’的时代,如果电视跟不上年轻人的思维步伐,那么将失去观众。[1]”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播音员主持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和发展。努力适应媒体融合多元化发展是必须的,毋庸置疑,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面临着对播音主持专业知识能力的新挑战。因为只有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才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2]。
但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本文中所指的“播音员主持人”定义为:在传统媒体中具有播音主持经验及资质的专业人群,不涵盖通过个人努力和兴趣自主在非传统媒体平台上出镜的人群。但是本文内容却可供全媒体平台出镜者或配音人员共享讨论。
现在很多文章用“转型”一词定义和形容播音员主持人在非传统媒体端出镜或发展的行为。笔者认为,“转型”用于播音员主持人转做或兼做除播音主持业务之外的其他专业业务更为恰当,就依然从事播音、主持、配音等播音主持语言专业不应称之为“转型”。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及专业要求并不应因传播平台改变而改变,应该因传播平台改变而适度调整和提升专业能力及素养。
一、提升坚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意识。
把这一条作为首要内容极为关键。在《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中,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品格、形象、语言、廉洁等多个方面有详细规范。虽然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传播平台多元化了,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不应发生改变,这里所指是“身份”,不是“定位”。
播音员主持人进军融合媒体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这样的失落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粉丝量落差和直面评价。长时间处在优势平台,心理优势不言而喻。然而在短视频平台上,没有关注度、没有点击量,甚至还有很多随意性的负面评价直面而来。另一方面就是风格定位适应性不强。其实播音员主持人从进入传统媒体平台开始也会有相对固定的风格“人设”:稳重的新闻主播、睿智的时事评论主持人、亲切的民生主持人、活泼的少儿主持人……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的栏目设置与资源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在主持人基本外形和特点符合栏目风格的前提下,主持人要积极努力通过语言、状态、造型等多方面来适应节目需要,凸显个人风格和潜能的机会相对较少。而现在火爆的短视频平台出境者大多都具有极为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博人眼球的“潜在人性深处的某种心理或行为的彰显方式”。
虽然也有传统媒体中,由于主持人风格突出带动节目发展的案例,例如李咏主持的《非常 6+1》、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何炅“快乐家族”团队主持的《快乐大本营》等,但是这些个例中也明显看得出一些偶然性。因此,在很多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进军短视频平台时有的茫然无措,有的陷入泥潭。
在这时,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提醒自己坚守职业道德准则和提升行为规范的意识,不能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理由降低思想防线。传统媒体也罢、网络手机视频也好,哗众取宠受到的热追热捧始终是短暂的,最终大浪淘沙留下的依然是不怕火炼的真金在发光。
二、夯实传媒基础专业技能,强化媒体融合综合专业技能提升
这个话题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其实并不第一次提出,只是在目前这样的媒体融合发展阶段中就显得更加迫切了。所谓“技多不压身”对于现在想能够更快更好的破圈出圈的主持人是最贴切的。以往,很多播音员主持人仅专注于语言播报、主持等环节,甚至还有的主持人从不参与节目前期策划环节,当然就更少参与撰稿、后期编辑制作包装、摄影摄像技术等专业环节,这样的播音员主持人在传统媒体上的业务能力本就单薄,更何况在内容、技术、风格、时效都尽显淋漓的融合媒体平台。
无论在什么样的媒体平台发展,对于平台的技术支撑是什么?传输模式是什么?主流受众人群是什么?内容选择和呈现的目的及意义是什么?峰值流量数据如何分析使用?不同环境下用什么样的拍摄、灯光及拾音设备?一系列看似与播音主持无关的技术能力都应该成为播音主持人应该基本了解甚至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这不仅能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提升播音主持时的掌控性和灵魂感,更重要的是现今融合媒体短、平、快的推送特点紧密相关。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大家熟悉的《朗读者》就是由知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片人带领团队倾心制作的。从第一季的成功推出大家就已经看到、了解到董卿在节目中的灵魂地位。这个节目与上文提及的《非常6+1》等完全不同,《朗读者》就是一个主持人必然成为风格中心的节目。据了解,董卿在《朗读者》第一季从创意灵感、策划筹备、选人选文、拍摄制作等所有环节都亲力亲为。
这一过程中她所学习掌握、了解提升的专业技能领域和内容可以说不计其数。据了解,第二季《朗读者》更是结合融合媒体端适应性方面下足了功夫。无论在什么样的平台端口,扎实的基础专业能力是基石,强化掌握新环境新平台的综合专业技能就是如虎添翼。
三、适度调整语言表达方式和角色定位
这一部分包含两个重点:第一是必须有调整,第二是适度。
在传统媒体平台上的“权威感”是播音员主持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一种状态。在很多新兴的媒体平台上,受众更喜欢“接地气”、“原生态”、“真实感”的出镜者。而播音员主持人如果转入这一类媒体平台就需要有一定贴合受众的状态调整。这看似简单的调整,对于有着专业语言表达经验甚至是习惯的播音员主持人其实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放下一定的职业习惯,展示更为本真和自然的自己,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爱好等,甚至可以尝试放弃原有传统节目的角色定位,但不能改变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品质特点,除非已经确认整体改变该播音员主持人“人设定位”。当然,也可以直接保留原来节目定位角色,延伸性内容在融合媒体平台中扩展新的受众群体,产生新的关注度和热度。但这也是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找到微妙的语态变化。
“度”对于任何事情都是最有难度的。“适度”是笔者个人的一种观点。有的播音员主持人为了打开融合媒体平台的发展空间,完全
颠覆自己在传统媒体中的角色定位。其实这反而会给受众一种“两面人”的虚伪印象,并不能成功和长久的获得受众认可。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一时的吸粉火爆是会有的,但是终究会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纵观很多融合媒体平台中成功的案例,能够长久具有号召力和粘性的还是和自己在传统媒体平台上角色定位出入不大,但更为有深度、有角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播音员主持人。
可以从几个方面着重思考如何调整。一是语音语态的调整。智能手机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催化剂。耳机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从硬件层面上影响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方式的因素。这一方面电台播音员的适应性要比电视主持人强,电视主持人则需要注意耳机给人的听觉感受是具有一定的“私密感受性”的。在内容主题确定后,需要在原来“字正腔圆”
的基础上更多一些“亲民性”。二是肢体语言的调整。手机“小屏”的视频尺寸、传播特性决定了受众观看时视觉感受的变化。原来的“大屏”视觉效果,主持人肢体动作舒展显得从容大气,“小屏”中就显得夸张和有距离感。因此,“小屏”中更强调微表情和小幅度肢体动作的展现。三是化妆造型的调整。手机的拍摄功能让化妆显得轻松了,不需要过于精致。手机观看的“亲密感”让受众更喜欢略有些松弛慵懒感的亲民性妆容,过于精致的妆容反而显得疏远,整体造型上也应该更加生活化。
四、几个来自融合媒体平台创作中心的专业建议
1、生产内容。“内容为王”是任何媒体平台长久发展的硬道理,好的内容、让受众有收获的内容也是融合媒体平台有传播力的基础。一部分短视频平台在这基础之上更注重内容垂直统一和风格标志化。
2、持续性生产。这是媒体传播的一个共性,持续、稳定、有效的内容才有利于传播,也才会培养起受众有“有某方面问题就看谁发布的内容”的搜索习惯和依靠。
3、热点性与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的突出特征 [3]。
有一定热度的话题评论和观点是树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的关键,但是不能仅仅是“我说你听”,更应该有“你觉得呢?”、“你说说”的交流空间。所以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出现大量“评论更好看”的现象。
4、团队构建和未来商业评估。如果计划着力在这一领域发展,这个部分应该通过专业性指导或合作实现,尤其是数据分析等领域。
最后,融合媒体发展是趋势,更是必须,这是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都要面对的,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无论如何发展,“打铁还要自身硬”的道理是不会变的。播音员主持人任何时候都应该有面对挑战、接受批评、积极学习、勇敢追求的力量和勇气。
参考文献:
[1] 周强 . 媒体多元生态中的播音主持思考 [J]. 视听纵横 ,2012(2).
[2] 刘思伽 .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媒体生存 [J]. 艺术科技 ,2013(5).
[3] 娄可伟 . 新媒体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应对 [J]. 当代电视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