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浅析
【摘 要】:畜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也是农村农业经济的支撑产业。但是因为地理条件、思维方式、养殖方式、防疫落后等的制约,山区的畜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山区畜牧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字:山区,畜牧业,现状,发展对策
当前,山区的畜牧业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期。通过抢抓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即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畜牧经济持续增长。但也必须看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建设山区现代畜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山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畜牧生产仍处于家庭副业地位
山区畜牧生产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畜牧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大部分,但没有畜枚生产的位置大多数乡村干部认为,山区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个“山”字,搞活一个“水”字上,忙于开山造林,兴办小水电。对发展山区畜牧生产吸引办不大。因此,几年来在领导的议事日程上畜收生产挂不上号,对农民伺养畜禽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2.山区的交通条件较落后
山区的交通条件有限, 乡镇配备的畜牧工作者不能利用有效的交通工具进行代步, 有时在进行两处畜牧工作指导之时, 要从一家到下一家的路程远、耗时长, 使得大量的工作时间被浪费, 山区畜牧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也因此而降低。
3.山区畜牧养殖方式粗放
相对于先进的城市的集中式动物养殖方式来讲, 山区动物养殖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山区的动物养殖总量不多, 且每一位动物养殖户所养殖的动物规模较小, 分散性业较大,这为统一管理和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山区的从业者主要习惯于传统饲养,水平偏低山区的畜牧主要靠千家万户饲养,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喂猪一锅煮,喂鸡一把米, 放羊到处跑,有啥吃啥”的老办法,生产水平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生猪出栏率,虽从1990年的 %提高到了2015年的
%,但是远远低于其他平原地区。基本上还处于“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传统习惯
4.山区畜牧从业者的防疫意识不足
每一个畜牧从业者进行动物养殖的目的都是为了从中营利, 而一些山区的畜牧从业者将从动物养殖工作中取得经济效益作为从事畜牧业的唯一目标与要求, 这就使得其对于动物防疫工作不甚关注, 也不愿意浪费财务在动物防疫工作上, 这些畜牧从业者思想上的不配合给山区的动物防疫人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畜牧从业者对于动物防疫工作不了解和不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面对动物疫病的时候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二、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拓宽思路,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要优化畜牧生产结构,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保障市场供给,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养殖,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二是要优化产业链结构,一些山区乡镇的畜牧养殖到销售缺少统一的链条,主要依靠外来人员的整只收购来售卖养殖的动物,这种处于链条最初级的生产方式虽然简单,但是获取的利益相对来说也是最少的,所以要努力培育从生产到加工的一条产业链,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2.打造亮点,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乡镇在畜牧业发展中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强弱项,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定位,怎么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问题。只要抓住整体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个或几个亮点做实、做大、做强,使亮点更亮,把短板补强,就能做出特色,提高效益。
3.改变观念,打造大众品牌
山区乡镇地处偏远,村民相对来说思想较为落后,对品牌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即使有部分地区发展了品牌,但是品牌的名气不够大也会对整体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作为山区而言,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卖点,因此要主打发展绿色、生态、富硒、有机品牌。同时,更要加强对地方资源性品牌的推广,因为这种品牌的养殖经验丰富、货源多、运输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省整体成本。要利用自己的品牌、特色,通过品牌建设带动特色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为产业链建设提供活力。
4.科学发展,落实科技助农
加强地域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以实施“科技助农增收”、“新型农民培训”为载体,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的方式,狠抓实用养殖技术宣传和培训,培养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带动强的养殖能人;以村级服务阵地为载体,推行繁育改良、诊疗服务、饲料供应、产品销售“四到户”,不断提升农户科学养殖水平;强化安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村级防疫员财政补助机制和动物防疫责任机制,不断完善县、镇(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严格执法力度,确保畜牧产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