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人文维度实现双向互促——论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83次
时间:2010年9月10日 10:21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成为推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动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被煽入新教材之际,应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双向互促。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引道路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作为中国高等院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最新教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也已经在新学期进入大学课堂面对新教材,理应努力探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改革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最佳契合方式,以期在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二者的双向互促。
一、拓展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维度,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
近年已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我们单方面地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种局面目前虽然已有所改变,但仍然亟待更大幅度的改善。除了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中国高校增设人文教育课程之外,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在中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传统课程,完全可以用拓展本课的人文维度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维度的拓展同时也会直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具备深广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努力帮助学生从人文的维度着眼更为广泛和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充分地消化和吸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政治理论,而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洞察力和政治判断力,并最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例如,为了讲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就有必要让学生们不但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后中国国内的社会状况,而且也对苏联、东欧的剧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苏共因为丧失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最终走向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做到既比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特定的政治理论,又加深对人生的感悟,并且逐渐养成充满人文关怀的善良心地。又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时候,可以比较深入地介绍邓小平作为一个“中国人民的儿子”的人生历程和人文情怀,尤其应当重点介绍邓小平和他的家人在十年浩劫中的真实经历。学生们通过拓展了人文维度的教学方式学习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也更为全面和深入。他们普遍反映:用这种方式学习,他们学得有兴趣、有效率,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中国当代的政治理论,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中外人文历史知识以及浓厚的人文熏陶。
现代人文精神是长期深受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传统毒害的中国人尤其需要补充的现代文明要素。不论是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依据,还是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问题,都应当引导学生反思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和苏联斯大林时期有突出表现的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努力揭示其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人性因素}在讲授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时候,可以联系人类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成长的历史,向学生们介绍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中国的五四运动,从法国大革命到明治维新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思想条件和人文价值,以及从伽利略到严复、从张闻天到顾准、从鲁迅到王小波、从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到吴敬琏等一系列中外思想者的思想精华和心路历程,努力培养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热爱。只有竭尽全力做到将现代人文精神深深植根于一代新人的心中,这时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才算已经比较全面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及时吸纳国内外最新信息,增加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感和生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理论体系,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也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注重及时地将国内外各种最新信息与新教材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书中的新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国内外各种新动向。例如:十届全国人大刚刚闭幕,通过在课堂上及时分析举世瞩目的我国宪法的重要修改,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次对宪法的修改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立法上的集中体现,在宪法中写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原则,标志着“以人为本”正式成为国家的价值观}在透明国际(TransparencyInternationa1)发布2004年《全球腐败报告》之后,及时向学生们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以及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的有关看法,使学生获得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这种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现实、随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方式,信息量大而富有冲击力,能够让书本中的政治理论在剖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获得立体感和生动性,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很快养成了学生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004年3月,当台湾“3·20公投”临近之际,学生们主动提出要求,希望老师为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对未来趋势作一番分析和预测。笔者当时就汇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和最新信息,结合教材中“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一章的讲授,评析台海局势,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们全神贯注,并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三、优化整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提升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大对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幅度和频率,让电脑、VCD、DVD、投影仪、多媒体CIA课件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不能偏废包括口头讲解和粉笔板书在内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应十分注意经常磨练自己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注重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注意在课堂内外仔细了解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改革实践的各种反应,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科技水平多么发达,教学设备多么先进,决定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主讲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师在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都仅仅是辅助工具而已}在教学改革中,主讲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能被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所削弱,如果教师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忽略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反而会而造成教学失序和低效。只有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妥善地结合起来,实现最优整合,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用电子教案将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纸介教案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息格式,已经成为当今许多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进一步提高电子教案的制作水平还会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电子教案的作用也不应该被过度夸大。过度使用电子教案,反而会减弱或遮蔽其他教学手段的强大功能。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进行必须大量介绍人文历史背景的教学中,除了使用电子教案之外,也必须充分重视各种能够有力地配合教学的VCD、DVD影碟的合理使用,不必因为这些影碟不是由教师自己制作的,就认为它们教学体系中的价值远远低于电子教案和其他多媒体CAI课件。实际上,要为内容丰富、课时有限的新教材找到各种各样适当的教学影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插播影碟的时机、设计好精彩的解说词,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专业机构制造的影碟包括各种的中外历史记录片、当代纪实片、历史题材和当代题材的优秀故事片等等,它们都程度不同地含有生动逼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文视听信息,如果精心加以运用,的确能有效地加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起到电子教案及其他多媒体课件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素质教育功能,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深受盛行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起初对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就是抱着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他们早已习惯于将政治课视为功能单一的政治理论灌输课。面对这些学生,在开学之初第一堂课上,可以开宗明义,除了讲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义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外,也明确指出本课程所蕴含的有待师生共同去开发的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功能。在教育理念日趋科学的新时代,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国,任何一门课都不应再重蹈应试教育的歧途,都应当尽可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每个教师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本课的素质教育功能。
1.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当代青年应当具备的众多素质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重要。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精神文明只能由众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构成。虽然,简单地灌输政治理论,也可以让学生考出不错的卷面成绩,但是,只有启发式教学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发现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的教育学家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培养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将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应当尽可能先为学生介绍相关的人文历史背景,努力让学生先掌握丰富的可供思考的素材,然后向学生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素材,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的看法存在谬误,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应当举出更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用共同探讨的态度提出教师的意见,通过耐心启发帮助学生纠正偏见,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塑造创新个性
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学习者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创立生成学习模型(Generative Learning Mode1)的维特罗克(Wittrock,MC)指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由于条件所限,目前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还不可能像实行导师制的研究生专业课程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之前都认真研读老师指定的专著,写出读书笔记,然后再进行深入的讨论。尽管如此,在现有条件下仍然必须遵循教育心理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仍然必须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强调的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之中,仍然有可能通过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方式,在现有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组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讨论,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交流思想,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当众发表独到见解,这些教学举措不仅有利于广大学生深切理解当代最有活力的创新理论,而且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的健康成长。主讲教师也会因此得到大量的教学反馈,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后来的教学工作。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从许多大学生上交的作业和课堂发言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应当要求自己尽量用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讲好课,而且有责任努力使广大学生通过学习这门政治思想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殊的文科课程,尽快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布置作业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除了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之外,也应当要求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个学生上交作业和发言结束之后,笔者都会在课堂上及时点评学生发言的思想内容、语言质量,乃至仪表和风度。由于生动活泼、确有实效,每次讨论和点评学生们都感到有所收获。
4.弘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源于杜威(John Dewey)“集体活动和集体项目”的合作学习法(Cooperative Learning)就主张由能力不同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学习,学生之间的差异会形成对知识的多元理解,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则促进每个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并且有助于养成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笔者尝试的教改实践中,同学们通过小组辩论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快速反应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许多学生从起初不敢上台发言或者表达能力低下,逐步变得富有闯劲和自信心,连那些最初不太活跃的班级也出现了许多同学争先恐后上台发言、即使下课铃响仍欲罢不能的热烈场面,那些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通过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加强锻炼从而更上一层楼。
实践证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动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拓展人文维度,增强素质教育功能,有效地提升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人文素质,从而促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课堂内外的贯彻落实。笔者坚信,只要面向未来不懈地探索创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双向互促。
论文摘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成为推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动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被煽入新教材之际,应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双向互促。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引道路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作为中国高等院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最新教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也已经在新学期进入大学课堂面对新教材,理应努力探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改革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最佳契合方式,以期在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二者的双向互促。
一、拓展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维度,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
近年已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我们单方面地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种局面目前虽然已有所改变,但仍然亟待更大幅度的改善。除了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中国高校增设人文教育课程之外,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在中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传统课程,完全可以用拓展本课的人文维度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维度的拓展同时也会直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具备深广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努力帮助学生从人文的维度着眼更为广泛和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充分地消化和吸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政治理论,而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洞察力和政治判断力,并最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例如,为了讲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就有必要让学生们不但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后中国国内的社会状况,而且也对苏联、东欧的剧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苏共因为丧失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最终走向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做到既比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特定的政治理论,又加深对人生的感悟,并且逐渐养成充满人文关怀的善良心地。又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时候,可以比较深入地介绍邓小平作为一个“中国人民的儿子”的人生历程和人文情怀,尤其应当重点介绍邓小平和他的家人在十年浩劫中的真实经历。学生们通过拓展了人文维度的教学方式学习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也更为全面和深入。他们普遍反映:用这种方式学习,他们学得有兴趣、有效率,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中国当代的政治理论,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中外人文历史知识以及浓厚的人文熏陶。
现代人文精神是长期深受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传统毒害的中国人尤其需要补充的现代文明要素。不论是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依据,还是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问题,都应当引导学生反思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和苏联斯大林时期有突出表现的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努力揭示其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人性因素}在讲授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时候,可以联系人类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成长的历史,向学生们介绍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中国的五四运动,从法国大革命到明治维新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思想条件和人文价值,以及从伽利略到严复、从张闻天到顾准、从鲁迅到王小波、从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到吴敬琏等一系列中外思想者的思想精华和心路历程,努力培养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热爱。只有竭尽全力做到将现代人文精神深深植根于一代新人的心中,这时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才算已经比较全面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及时吸纳国内外最新信息,增加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感和生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理论体系,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也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注重及时地将国内外各种最新信息与新教材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书中的新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国内外各种新动向。例如:十届全国人大刚刚闭幕,通过在课堂上及时分析举世瞩目的我国宪法的重要修改,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次对宪法的修改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立法上的集中体现,在宪法中写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原则,标志着“以人为本”正式成为国家的价值观}在透明国际(TransparencyInternationa1)发布2004年《全球腐败报告》之后,及时向学生们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以及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的有关看法,使学生获得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这种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现实、随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方式,信息量大而富有冲击力,能够让书本中的政治理论在剖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获得立体感和生动性,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很快养成了学生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004年3月,当台湾“3·20公投”临近之际,学生们主动提出要求,希望老师为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对未来趋势作一番分析和预测。笔者当时就汇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和最新信息,结合教材中“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一章的讲授,评析台海局势,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们全神贯注,并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三、优化整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提升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大对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幅度和频率,让电脑、VCD、DVD、投影仪、多媒体CIA课件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不能偏废包括口头讲解和粉笔板书在内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应十分注意经常磨练自己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注重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注意在课堂内外仔细了解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改革实践的各种反应,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科技水平多么发达,教学设备多么先进,决定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主讲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师在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都仅仅是辅助工具而已}在教学改革中,主讲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能被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所削弱,如果教师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忽略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反而会而造成教学失序和低效。只有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妥善地结合起来,实现最优整合,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用电子教案将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纸介教案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息格式,已经成为当今许多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进一步提高电子教案的制作水平还会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电子教案的作用也不应该被过度夸大。过度使用电子教案,反而会减弱或遮蔽其他教学手段的强大功能。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进行必须大量介绍人文历史背景的教学中,除了使用电子教案之外,也必须充分重视各种能够有力地配合教学的VCD、DVD影碟的合理使用,不必因为这些影碟不是由教师自己制作的,就认为它们教学体系中的价值远远低于电子教案和其他多媒体CAI课件。实际上,要为内容丰富、课时有限的新教材找到各种各样适当的教学影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插播影碟的时机、设计好精彩的解说词,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专业机构制造的影碟包括各种的中外历史记录片、当代纪实片、历史题材和当代题材的优秀故事片等等,它们都程度不同地含有生动逼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文视听信息,如果精心加以运用,的确能有效地加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起到电子教案及其他多媒体课件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素质教育功能,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深受盛行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起初对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就是抱着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他们早已习惯于将政治课视为功能单一的政治理论灌输课。面对这些学生,在开学之初第一堂课上,可以开宗明义,除了讲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义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外,也明确指出本课程所蕴含的有待师生共同去开发的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功能。在教育理念日趋科学的新时代,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国,任何一门课都不应再重蹈应试教育的歧途,都应当尽可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每个教师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本课的素质教育功能。
1.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当代青年应当具备的众多素质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重要。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精神文明只能由众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构成。虽然,简单地灌输政治理论,也可以让学生考出不错的卷面成绩,但是,只有启发式教学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发现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的教育学家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培养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将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应当尽可能先为学生介绍相关的人文历史背景,努力让学生先掌握丰富的可供思考的素材,然后向学生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素材,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的看法存在谬误,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应当举出更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用共同探讨的态度提出教师的意见,通过耐心启发帮助学生纠正偏见,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塑造创新个性
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学习者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创立生成学习模型(Generative Learning Mode1)的维特罗克(Wittrock,MC)指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由于条件所限,目前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还不可能像实行导师制的研究生专业课程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之前都认真研读老师指定的专著,写出读书笔记,然后再进行深入的讨论。尽管如此,在现有条件下仍然必须遵循教育心理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仍然必须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强调的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之中,仍然有可能通过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方式,在现有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组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讨论,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交流思想,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当众发表独到见解,这些教学举措不仅有利于广大学生深切理解当代最有活力的创新理论,而且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的健康成长。主讲教师也会因此得到大量的教学反馈,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后来的教学工作。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从许多大学生上交的作业和课堂发言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应当要求自己尽量用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讲好课,而且有责任努力使广大学生通过学习这门政治思想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殊的文科课程,尽快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布置作业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除了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之外,也应当要求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个学生上交作业和发言结束之后,笔者都会在课堂上及时点评学生发言的思想内容、语言质量,乃至仪表和风度。由于生动活泼、确有实效,每次讨论和点评学生们都感到有所收获。
4.弘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源于杜威(John Dewey)“集体活动和集体项目”的合作学习法(Cooperative Learning)就主张由能力不同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学习,学生之间的差异会形成对知识的多元理解,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则促进每个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并且有助于养成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笔者尝试的教改实践中,同学们通过小组辩论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快速反应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许多学生从起初不敢上台发言或者表达能力低下,逐步变得富有闯劲和自信心,连那些最初不太活跃的班级也出现了许多同学争先恐后上台发言、即使下课铃响仍欲罢不能的热烈场面,那些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通过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加强锻炼从而更上一层楼。
实践证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动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拓展人文维度,增强素质教育功能,有效地提升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人文素质,从而促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课堂内外的贯彻落实。笔者坚信,只要面向未来不懈地探索创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双向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