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探究   

热度0票  浏览65次 时间:2022年2月25日 11:20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摘 要:当前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简而言之 : 逃避就业或就业意愿不强、愿意就业但不会规划和制定就业目标、就业目标脱离客观实际以致无法落地、欠缺实现就业目标的相关准备等。就其原因,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都难辞其咎。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分阶段、系统性、专业化地贯穿于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家庭应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科学的导向作用,毕业生个人作为就业主体要积极主动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高校;家庭;个人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当前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近人情的就业数据,让我在焦虑本科生就业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和总结学生个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原因,并试图探究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在此过程中应该如何合力破解就业难题,进而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积极、理性地择业和就业,并启发在校大学生提前做好择业、就业准备。
  一、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逃避就业或就业意愿不强。以我校为例,近几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某些专业有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在秋季招聘高峰时节选择了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这类既需要漫长备考且录取率较低的考试,其中,大部分同学的此种选择完全是出于尝试、跟风、家长意愿、暂时不愿就业或就业意愿不强的初衷。他们大学期间把自己关进了自我、自由、放任的象牙塔里,临到毕业,仍然未对个人价值、就业意义等进行思考。
  (二)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和明确的就业目标。从我校已有的调查数据来看,近三分之二的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深入思考过自己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行业或岗位,甚至到了四年级,仍然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没有规划,不知要进入哪个行业,不知自己适合什么岗位,部分应届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已经对就业产生倦怠,认为个人的就业期望和社会实际需求差距过大或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等。
  (三)就业目标与客观实际不符,导致就业机会的贻误或浪费。部分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行业或岗位缺乏了解,对就业市场认识不足,导致目标无法落地。如,在校期间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由于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需求缺乏客观评估,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局面;部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社会责任感缺乏,择业时心浮气躁、盲目攀比、功利心较强,对就职领域、地域或相关待遇有主观化、片面化的要求,导致其在求职时只追求大城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高薪岗位和看似热门和光鲜的职业,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急功近利和精致利己主义成为部分毕业生就业求职中的一个阻碍。
  (四)未在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求职准备。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完全停留在应付期末考试的水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校期间从未参加过任何社会实践。绝大部分学生大学期间未参加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就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培训,这些导致应届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因能力不足、缺乏经验等而错失就业机会。同时,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重、抗挫抗压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不足等特点,求职过程中的碰壁、超出预期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都让大学生心理变得更加脆弱,对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恐惧感和逃避心理。
  二、导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毕业就业只是最后的一个环节,然而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与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实力、心理承受能力、家庭因素等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离开高校、步入职场之前,他们上述各种观念及能力的教育和培养直接与高校、家庭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高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负有直接责任。
  (一)就高校而言,当前大多数本科院校仍然以专业理论教育为主,相对忽视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或其他社会实践课程如就业创业类课程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的运行体系不够完善。就业指导教育的课程结构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部分高校仍然是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四年级时才开设此类课程。
  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多以如何实现就业、就业应试、面试技巧为主导,而对于就业的意义与价值、就业的规划与准备、如何就业和择业的引导和教育不足。
  (二)家庭缺乏理性的就业培养和择业引导。比如,有的家长在不了解孩子专业学习现状、专业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的情况下,盲目鼓励和支持孩子考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变相纵容孩子逃避就业。有的家长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上习惯替孩子“做主”,导致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仍然要依赖家长,本人对就业反而不重视、不思考、不准备、不参与。有的家长在不了解孩子志趣及个人意愿之前,出于一己之愿,在孩子的就业行业和岗位选择上强势干预,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波折不断。
  (三)学生本人没有承担起求职就业的主体责任。学生本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未作思考或价值偏离,在校期间不积极主动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并积累和储备各种知识与经验,不进行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从业、择业、就业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扎实的准备等,都是导致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
  三、解决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分阶段、系统性、专业化地贯穿于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 组建和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由学生思想政治干部组成,要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系统化学习和不断更新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规范、专业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进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社会专家、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2. 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尤其要强化实践教学,克服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确定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分阶段指导学生参加足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同时,对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展创业创新实践实训指导活动,并纳入教学学分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应将就业与职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化、全面性地开展,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第二课堂能力提升、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同步开展。一年级时,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大学的意义和价值,加强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专业与职业关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二、三年级时,特别要结合思想政治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就业意义、择业观念、职业素养、创业意识、等方面的专业引导,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的专业知识、实践体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社会需求等对自己后续发展进行定位,规划长期的职业目标及人生目标,为创业、择业、就业做准备。四年级时,除了对学生进行求职备考、完善求职材料、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沟通技巧、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适时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等系列讲座之外,还要针对性地对每个群体甚至是每个个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信息时代强大的网络功能,实现信息的精准匹配,提升就业指导的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思想动态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的同时,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实现。
  (二)家庭在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科学的导向作用。
  1. 家长及家庭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家庭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职业观和就业期望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和人生取向。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之际就要开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要鼓励毕业生通过就业来积极实现自我价值、为家国尽责,为社会服务,通过就业来履行家国使命和社会责任。
  2. 家庭成员要在毕业生择业上进行客观有效的引导。家庭成员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态势,对毕业生的择业有一个正确的要求和期望。家庭成员首先要认识到:就业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就业的选择和决定权应该主要交给毕业生本人。其次,毕业生选择在哪个地域、哪个行业、哪个岗位来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需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个体价值、专业素养、行业知识、综合能力、社会需求及国家政策等诸多因素来考虑的,而不能仅仅出于家长意愿、高薪或热门等客观原因来做取舍。同时,家长是大学生最依赖最信任的群体,家长要在毕业生择业迷茫或就业失利时,精准把握孩子就业心态的变化,主动地引导和安慰孩子,做好子女就业期间思想沟通和情绪疏导工作,引导毕业生多元、积极地面对就业。
  (三)应届本科毕业生个人要积极主动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1. 树立积极就业和多元就业理念,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就业不仅是对个人长期学业生涯积累的运用和检验,是对家、国教育培养的回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共赢最好的方式。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要关注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生活,勇担社会责任,因为这是作为社会人不可回避也逃避不了的现实。同时,准确把握个人定位,端正心态,调整就业期望,不要将就业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某几个行业领域,要拓宽就业创业视野,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2. 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已由学习型转为复合型,除了专业素质,也特别注重工作态度、个人修养、知识水平、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心理素质、艰苦奋斗精神等等方面。应届本科毕业生要能够从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就业理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明确就业目标,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还要知闻窗外事,参与天下事。
  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应对挑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 积极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大学期间,学生个人就要根据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就业辅导和人生规划等课程,培养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结合自身情况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发展作阶段性地规划并践行相应准备。特别是在大四阶段,要根据个人自身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个人性格和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形势和环境的基础上,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找到较理想的就业岗位。同时,要充分结合高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和实践,增强对社会认知度,获取足够的行业、职位的信息,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保证职业规划的社会性和可实施性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乎其个人的生存发展、家庭的和谐稳定、高校教育的体制优化、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及前途命运。在此过程中,作为与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的任何一环,特别是高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都应该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全盘优化、通力合作,让每一个毕业生个体都能走上适合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成就他人和社会的工作岗位,使人才这个社会资源得到最好的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 教高〔2012〕4 号 [Z].2012.3.16[2] 王敏 . 大学生就业意识唤醒现状分析及引导研究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6):82[3] 肖凡 .“90 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7(11):68[4] 董林傲琦 . 论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中的导向作用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12):41[5] 陈小玲,钱翀 .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3):80[6] 牟艳娟等 .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应对策略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5(6):176[7] 马廷奇 . 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3):38作者简介:熊小丽,女,研究生,职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