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84次
时间:2010年10月22日 09:14
2004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形势发展看,“以就业为导向”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指出,“就业导向”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就业率上有明显提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一次就业率提高20个以上百分点;培育100所就业率在90%以上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培育1000个就业率在90%以上的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
其次,初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体系。
显然,在这3项目标中,建立机制是关键所在。这一机制应有以下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就业”要求;能使90%以上的毕(结)业生,在适合的岗位上及时就业或创业。
—方便有条件、有需要的学生随时肄业踏上工作岗位(就业或创业);方便已在岗位工作的中青年随时来校(脱产或不脱产),提高学历或短期培训,符合“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健全这种机制。
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既有根本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首 先,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21世纪更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工艺 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 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目前仍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观念还未能转变,还未能把办学定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在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倾向,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仍有盲目攀高、升格倾向,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符的。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正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 次,“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明显偏 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万人,平均就业率仅55.7 %,即近半数毕业生未能及时上岗。这不仅妨碍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影响经济建设,更对高职 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 展不同步、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尚不多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尽管想办好高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专业 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未能获得资格证书,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这些院校切实改进工作。
再 次,“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毕业生的强烈意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90%以上的希望毕业后能及时踏上工作岗位,要求“专升本”的仅5-60l0。就业(或 创业)愿望的强烈当然与其家庭影响有关,有人作抽样调查得知,高职学生92%来自中低收人家庭,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尽早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或 其他方面的压力。这种愿望应得到理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都有直接影响。“以就业为导 向”是对毕业生意愿的直接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间接支持。
三、“以就业为导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新口号,在贯彻中应明确几个问题:
问 题之一:“以就业为导向”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否矛盾?否。“高等技术应用性”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为了与中等 职业教育相区别,习惯上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这个方面。而“就业”,则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普通劳动者。“就业”和“高等技术应用” 都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在当前,突出“就业”更适应目前形势特点。
问题之二:“以就业为导向”还要不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要。高职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重视“以人为本”,通过课程的合理结构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问 题之三:“以就业为导向”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否一致?“社会需求”既包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包括生源市场的需求,其外延较宽。从过去经验看, 两者需求有时会出现时间差,在就业市场上已趋饱和的专业,在生源市场上还可能是热门。但从根本上看,就业市场是主导方面,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专业必将引 导生源市场。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从根本上说符合社会需求。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指出,“就业导向”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就业率上有明显提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一次就业率提高20个以上百分点;培育100所就业率在90%以上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培育1000个就业率在90%以上的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
其次,初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体系。
显然,在这3项目标中,建立机制是关键所在。这一机制应有以下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就业”要求;能使90%以上的毕(结)业生,在适合的岗位上及时就业或创业。
—方便有条件、有需要的学生随时肄业踏上工作岗位(就业或创业);方便已在岗位工作的中青年随时来校(脱产或不脱产),提高学历或短期培训,符合“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健全这种机制。
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既有根本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首 先,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21世纪更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工艺 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 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目前仍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观念还未能转变,还未能把办学定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在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倾向,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仍有盲目攀高、升格倾向,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符的。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正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 次,“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明显偏 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万人,平均就业率仅55.7 %,即近半数毕业生未能及时上岗。这不仅妨碍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影响经济建设,更对高职 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 展不同步、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尚不多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尽管想办好高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专业 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未能获得资格证书,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这些院校切实改进工作。
再 次,“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毕业生的强烈意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90%以上的希望毕业后能及时踏上工作岗位,要求“专升本”的仅5-60l0。就业(或 创业)愿望的强烈当然与其家庭影响有关,有人作抽样调查得知,高职学生92%来自中低收人家庭,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尽早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或 其他方面的压力。这种愿望应得到理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都有直接影响。“以就业为导 向”是对毕业生意愿的直接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间接支持。
三、“以就业为导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新口号,在贯彻中应明确几个问题:
问 题之一:“以就业为导向”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否矛盾?否。“高等技术应用性”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为了与中等 职业教育相区别,习惯上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这个方面。而“就业”,则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普通劳动者。“就业”和“高等技术应用” 都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在当前,突出“就业”更适应目前形势特点。
问题之二:“以就业为导向”还要不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要。高职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重视“以人为本”,通过课程的合理结构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问 题之三:“以就业为导向”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否一致?“社会需求”既包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包括生源市场的需求,其外延较宽。从过去经验看, 两者需求有时会出现时间差,在就业市场上已趋饱和的专业,在生源市场上还可能是热门。但从根本上看,就业市场是主导方面,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专业必将引 导生源市场。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从根本上说符合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