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品质建筑设计——以公共建筑为例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16次
时间:2020年11月10日 09:23
徐欣娴 / 苏州大学
摘 要: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都市经济高速增长推动了工业技术日益发达,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短时间内对所有场所推进建设大批量高精度建筑。虽然现代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居住环境并一定程度解决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状,但也有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十分重要且难以找回的东西,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被丢失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联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找丢失的历史文化等具体事物而言,我们究竟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建设高品质建筑设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主义;内外一体;邻里羁绊;地方性;可持续一、前言
1. 建筑设计的定义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并利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建筑和设计造物所承载的意义更加复杂了,不仅仅关乎人的私人生活和场所,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人体延伸。
2. 高品质建筑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高品质的建筑设计产品?是宜人的环境,是高舒适的空间、是安全、 环保、 高性能、 高科技的配置?
实际上除了追求安全和经济合理性,对于触动心灵的空间,切感受人生喜悦的建筑创作,仍需要建筑师的工作伙伴间超越常规的信赖关系,以及共同拥有创造前人所未及的建筑的热情。当我们开始考虑喧嚣的设计思想背后隐藏着那些深刻的不安感时,审美通过每一个裂缝的挤压后被传播出去,填补了意识,帮我们缓冲了面对现代化的压力,满足了我们对每一个期望的补偿。
高品质建筑设计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某个固定的设计产品,它更多的可以说是一种方法、一种程序、一种过程或是一种服务。
二、高品质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反思
1. 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均质化
纵向看来,任何建筑都是与当时的技术文明相适应的。
二十世纪初期,当混凝土、玻璃、钢筋代替了砖石作为新的建筑材料时,也给新建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格罗皮乌斯提出的“新建筑”思想,本质是追求一种创造力,是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众生活需要的敏感反应,并将之赋予一种人文理念,来充分体现二十世纪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面貌。他指出现代建筑材料给新建筑提供了种种可能,而标准化形成了城市的“协调和肃静效果”。
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城市更新在大都市中反复上演,所谓理想都市构想,就是将低层高密度住宅一扫而空,代之以高层办公楼及公寓,并在周围设立绿地和公共广场。这一理论虽然为二十世纪人口向城市集中提供了切实的解决方案,但当它与全球化体系结合后,存在于大都市的过度均质化,正一味朝着无视人性的道路上前进。
2. 建筑设计的反思与转变
今天的建筑环境设计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人口、住宅、交通、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和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失衡等,正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西方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是在古希腊的“理性”和“逻辑”思想上建立起来的。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在上述思想基础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过程。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感受到现代文明的不足,包括批量生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同时感受到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的丧失,绝对价值观和信仰丧失。
传统意义上的“设计”被认为是一种把计划、规划、构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而我们正处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中,本质是每一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升级对设计概念的重新定义及研究方法的批判和反思。吴家骅教授曾论述到:
“21 世纪将面临环境问题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方法已经很难应付眼下的日趋复杂、综合化的环境设计问题了。
在新时代,人们渴望更舒适的生活,希望生存空间显示更高的营造技术手段与更复杂的构造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满足自身更细微的情感方面的要求,这成为人们对环境、建筑的新需求。人们基于物质对象的审美体验,经过很久的历史阶段的升华才成为人类自觉追求的设计意识。
也就是说,高品质建筑设计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某个固定的设计产品,它更多的可以说是一种方法、一种程序、一种过程或是一种服务,这就是以“环境”为核心的可持续体系的设计观得以重新回归并产生重要价值的所在。
三、以公共建筑为例分析高品质设计——“岐阜媒体中心”
1. 内外空间一体化的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遵循用墙壁将内外空间明确划分的理论被建造。以德国为代表,受严苛气候的影响,建筑外墙被建造得十分厚实,以获得良好的隔热性能,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而如今更加柔和地区分内外空间,才是对现代人而言舒畅愉快的隔热与节能手段。为了创造出如同存在于室外的室内空间,思考如何将建筑的内与外尽可能地接近就成了首要问题。
虽然认识到人类作为动物,在身处自然之时应该是最为放松的状态,但无论怎样以自然为意象创造室内空间,都无法逃脱人工环境的定数。归根结底,建筑仍以建筑的形态完结,内与外的延续始终未能完成。
伊东丰雄的“岐阜媒体中心”整合了建筑用地的绿植与潜流等丰富的自然要素,可以实现低矮建筑体量的宽阔场地。
在建筑的三个方向确保有宽敞的露台,与感受到微风拂面的读书空间。与现代建筑无论何种场地,均以建筑内外的明确划分来追求人工的均质内部环境相比,以后的建筑将通过保持与场所特有的空气与热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创造多样的内部环境。
岐阜媒体中心位于有着四十万人口的地方都市,图书馆和市民场所的设计必须与城市的规模相呼应。图书馆的设计是从“大宅和小屋”的概念开始的。“岐阜媒体中心”是一座到访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场地活动,如同街区般的开放式建筑。
2. 加强邻里羁绊、运用当地材料
伊东丰雄创造的是可以让市民们一个接一个的联系在一起、聚集在一起,一起交谈、一起活动的场所;是一个可以在上学途中顺道过来,或坐下休息发呆,或阅读喜欢的杂志,或与熟人聊天,或举办各种展览与活动,是无论一个人或一群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位置的地方。“岐阜媒体中心”的二层是作为知识据点的岐阜市立中央图书馆,一层是作为羁绊据点的市民活动交流中心与多文化交流广场,以作为文化据点的展览画廊与礼堂。它是由这些部分构成的复合设施,是一个如同小型街区般的建筑。
这座建筑的最大特征是仿佛笼罩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之上,有着九十乘八十米体量的巨大屋面。屋面像波浪一样起伏的造型,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空气循环的流畅。虽然一般情况下多使用胶合木来制造这种形态的木质屋面,但从加工性能与经济性出发,最终选择了岐阜县产的扁柏为原材料。
吊挂灯罩的部位预先制作了开口,令汇聚于此的自然光得以扩散。
3. 可持续设计理念
对建筑所处的地方性以及地域性的理解 , 重视本土文脉并建立公众参与的意识 , 结合建筑功能性及多样性的要求 ,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 树立建筑材料蕴藏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 , 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 , 避免使用高温能量 , 破坏坏境 , 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 , 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岐阜媒体中心”从空气构成到空气流动,再到结构与设备环境的同步推进,体现了伊东丰雄近年来设计思想的变化。最大限度地激活只有在地方都市才有可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即在结构构造、设备等方面彻底遵循自然条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创造。汲取长良川丰富的恒温潜流,通过热泵对水流温度进行调节后输送到各层地面,形成地面辐射冷空气系统,使冬暖夏凉的空气在建筑物内部整体循环。为了提高空气流动的效率而极力减少室内墙壁的存在,甚至将吊顶由平面形状更改为如海面波浪般波浪起伏的造型。
四、小结
通过对既有的设计概念的重新审视,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设计概念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主要是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设计观念受到的冲击与异化,并以此重新理解地域性与全球化对设计的影响问题,本质是每一次的产业革命带来的升级对设计概念的重新定义及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批判。
在设计的多元化探索中,高品质建筑设计除了要延续以往对功能、空间与形式风格方面的探索外,更重要的是: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的缺失;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并灵活运用当地材料;注重空间的开放性,从而打造与自然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体系。由此,我们将建筑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更好地进行融合,并向着内外一体的高品质建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 伊东丰雄 . 建筑改变日本 [M],寇佳意 译,西苑出版社,2017
[2][美]维克多·马格林,理查德·布坎南 . 设计的观念 [J],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3]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 新建筑与包豪斯 [M], 王敏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4] 董治年 . 共生与跨界 -- 全球化北京下的环境可持续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 吴家骅 . 环境设计史纲 [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