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内控管理及转型升级
摘要:国家统计局2010年-2015年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达社会总投资的32%左右,而国有制造业在投资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也积累了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国有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存在的投资粗放、杠杆利用过度、投资低效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内控管理,最后针对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的宏观经济政策方针,阐述了当前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和前景。
引言:随着世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各行各业的广泛渗透,全球制造业正在从传统制造走向智能+制造。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换代升级,国有制造企业应在产业革新中起到引领作用,我们应监督引导好作为国有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固定资产投资。
一、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出产能过剩、效率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态。加上国有制造企业存在的特殊代理权关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特有的问题:
一是过度依赖负债扩大资产规模,资金占压重、回收期长,加剧了资金风险;
二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不科学,未经严格论证,普遍存在求大求全、产能过剩或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在扩大产能的过程中,投资集中于土建,在现代化设备等提升核心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方面投入不足,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竞争环境,这种粗放投资模式使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产品成本得不到有效降低,既跻身不入国际市场,又失去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发展走入瓶颈;
三是投资成本高,资金使用监管不严,投资过程存在寻租空间。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是委托代理链条过长、所有者缺位、企业干部行政化、激励机制失效、约束机制弱化,而国有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规模较大、购建周期长、经手环节多,因此在投资过程中,监管松弛,多环节存在寻租空间,投资成本得不到合理节约。
四是缺乏投资后的效益评价,投资低效。国有制造企业扩大产能的投资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厂房空置、设备闲置、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因缺乏投资后评价,这样的低效投资无从问责,也得不到控制。
一、
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内控风险管理
(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规范投资行为
国有制造企业管控固定资产投资首先应设计科学和完善的顶层管理制度,引导正确的投资行为,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不合规的投资行为发生。操作层面上,应从金额标准、投资资产的性质两个维度制定相适应的审批程序,对于金额较大或性质特殊的投资项目,应作为“三重一大”事项,进行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分析、论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并联签决定立项、逐级报批,严禁国有企业一把手独断独行。对于单件金额不大的常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采取预算控制,并建立多级审批程序,控制随意采购,节约投资总量。
(二)加强投资预算管理,控制投资成本,防范资金风险
诸多实证研究证实,国有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低效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投资随意,没有预算或预算流于形式。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是提高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效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预算管理,国有企业不仅应对投资需要的资金量进行预算,重要的是需评估自有资金量、可融资量以及可承受的财务杠杆系数,并将计划内的投资项目按照投资必要性,优先安排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投资项目,对于重大投资项目,综合运用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及获利指数法等决策方法,分析企业的风险承受水平和项目收益,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应加强资金风险评估,避免盲目投资,导致资金链断层,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三)加强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
与其他性质的企业不同,国有制造企业除了正常的经营获利外,还承载着国家寄予的社会责任,为了获取政府补助资金范围内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往往夸大拟申报项目的市场前景、构建规模,以及未来将产生的收益,结果导致产能过剩,资产运转成本、费用分摊成本给企业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应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核,对于拟投资的重大固定资产项目,企业应集合财务、技术、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各部门的专业人士,分项论证,并对投资产效果各付其责,规避盲目可研,真正将项目可行性研究落到实处。
(四)加强招标过程和建设环节的管控,确保投资资产的质量达标
重大固定资产构建的招标和施工环节是寻租的易发地带,招标环节的控制重点在规范招标方式、招标程序,招标工作的开展应有不同部门的参与,相互牵制以规避权力集中操纵招标行为,同时企业应归口统一保管招标档案,保证档案资料齐全可查,监察部门需定期抽查招标项目,做到全过程监管,防范招标违规行为发生。
(五)监督检查实际投建的项目是否与报批一致,严控投资规模变更的审批
在国有企业大型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因可行性研究不严谨、预算粗糙,或者领导者意图的改变,易发生修改设计,改变投资项目,扩大投资规模等问题。因此,应加强专项跟踪检查力度,监控投资过程,确保投资项目与报批一致。对于变更设计、扩大投资规模等的报批,主管上级单位应会同有关专业人士,深入调研变更可行性、合理性,审慎批复,从监管环节控制盲目建设、产能过剩、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六)严格固定资产验收的管控
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后一个风险点在验收环节,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的采购安装合同中,应由技术人员参与规范验收条款的订立,在实物交付验收环节,采购方技术人员应出具技术指标报告,双方参与验收人员应在报告上签字,确认验收结果,明确购销双方以及企业有关人员的责任,以便事后罪责。
( 七)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评估,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在投入使用后的合理期间,由专业人员组成评价小组,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技术指标、预期投资效果是否达标,并在出具的评价报告上会同签署意见。对于合理区间外不达标的投资项目,应落实追责机制,以惩戒投资过程中的不负责任、违规行为。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引导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转型升级
2015年11月10日,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该政策也进一步引导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在当前去产能、去库存,解决国有企业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情况下,抑制固定资产投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总量过剩,但与同行业世界领先水平的企业相比,我们缺乏自动化、智能的生产设备和具备同等知识水平的产业工人,高精尖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需要优化结构,真正实现“制造”向“智造”的产业升级,才能实现国有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康成,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
[2]纪丰伟,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合理控制与战略思考[J].《管理世界》,2016年10期: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