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晕针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大学生晕针的相关因素,并对晕针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40例患者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护理。结果:晕针倾向构成的原因为,精神环境因素占176例,占73.3%,体质因素占34例,占14.2%,体位性的患者占30例,占12.5%。结论:精神环境因素引起的晕针占主导地位,但体位因素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对晕针患者根据倾向因素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
关键字:大学生晕针;因素;护理;对策分析
晕针是一种由于外界因素刺激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其通过迷走神经的刺激使外周血管扩张,造成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降低,结合回心血量减少,心脏排血量由于得不到及时供给也随之下降,这就造成了脑血流量减少或不足发生昏厥。一般来说晕针的患者大部分是由于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差,据资料统计,患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晕针发生率在0.389%-1.07%,而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晕针发生的概率为0.89%。本院对我院就诊的大学生晕针倾向患者240例,进行不同体位治疗对比观察,比较晕针发生的影响率,以期减少晕针发生的概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的患者240例。所有患者均有晕针倾向或晕针史。收治的患者均为大学生患者,年龄在18-2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3±2.8岁。晕针倾向构成的原因分为:精神环境因素占176例,占所有患者的73.3%,体质因素占34例,占所有患者的14.2%,体位性的患者占30例,占12.5%。
1.2临床症状
患者临床表现按国际卫生组织标准分为三期:Ⅰ期为先兆期,主要表现为患者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心悸、心慌等症状。Ⅱ期为发作期,主要表现为见针或注射时患者瞬间晕倒,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精神恍惚或不省人事,患者一般都有抽搐、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降低、脉搏细微等。Ⅲ期为恢复期,患者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意识逐渐恢复、四肢转温、心率逐渐恢复正常、面色由红变白等。
2.晕针产生的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患者晕针的因素较多,精神紧张、疼痛、身体状况不良等均可导致患者晕针,下面笔者就晕针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
2.1肌注或输液体位引起的晕针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肌注或输液体位引起的晕针是影响最弱的。但笔者发现,患者在平卧位进行输液或肌注基本不会发生晕针,而站立或坐位治疗时发生晕针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是由于在站立位或坐位时,血液蓄积于下肢,心脏回血量减少,血输出量也相应减少,这样在收到外界因素影响时,血液的收缩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就容易发生晕针。平卧位时由于机体处于平静状态,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回心血量补充快,收缩压平稳,精神放松,故不宜产生晕针。因此,在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时宜采用平卧位进行,遮掩就可以减轻晕针的程度并缩短晕针三个时期发展的时间。
2.2精神环境因素引起的晕针
精神环境因素是引起晕针的最主要因素。本组患者中精神环境因素引起的晕针占176例,占所有患者的73.3%。笔者分析原因认为,大学生面临紧张的学习压力,如考研、就业、四六级考试等,由于面对社会压力巨大,而大学生的面对这些压力没有及时获得疏导和安慰,精神容易烦躁和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营养状况不佳,过度疲劳容易引起全身抵抗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引起生病,又怕学业或考试受影响,导致紧张和焦虑的因素增加,使高敏感体质形成,身体的应激功能下降,导致晕针的产生;此外,由于学生在大学以前的生活起居均受到父母和家人的照顾,独立能力较差,面对新校园、新群体、新环境的变化,焦虑不安的心理增加,适应性心理较弱的学生也容易发生晕针。
2.3体质因素引起的晕针
很多大学生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恶性习惯等,如很多大学生不吃早饭,经常熬夜上网、看书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大学生的体质维持在健康线以下,而饥饿、体质差、空腹等情况更容易引起应激,此时若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穿刺等,迷走神经反射情况加剧,更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部由于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的现象。
3.大学生晕针的护理对策
大学生在发生晕针后,应立即停止对患者的一切刺激性操作,将针迅速从体内拔出。就近找一处可使患者平卧的空地或床铺,使患者平躺,解开患者上衣前两粒纽扣,保持呼吸顺畅。将患者头部扭向一侧,同时抬高患者的下肢,使心脏回血增加。若外界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暖,必要时进行吸氧。在仰卧位时若患者仍不能完全恢复意识,则可用指压或针刺的方法对人中、百会、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刺激,若仍无效则采用其他急救方法。
患者在恢复意识后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尽心送服,尽快恢复患者的血压低的症状。要保持患者所处环境安静,让病人进行休息,待血压正常后若患者仍有四肢无力的症状则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要消除患者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害怕心理,及时为患者进行疏导,给患者介绍当前的身体情况,给予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在于患者交流沟通时,要用和蔼的态度和柔和的语言进行交谈,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使患者放松情绪。对于有晕针史的患者要使患者进行平卧位,再进行其他操作。对痛域较低的患者,要给予理解和安慰,杜绝斥责和嘲笑。在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穿刺时,要尽可能的用熟练的操作技术,进针速度要快,推药速度尽可能慢,拔针速度慢,在进行静脉穿刺时,要转移患者注意力,保证一针见血,减少刺激。输液时要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对于晕针的现象要及时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晕针主要作用于迷走神经,是由于外界刺激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采用平卧位较站立位或坐位可进一步降低脑供血不足的现象。医护人员对待可能晕针的患者要做到尽可能的对患者的病史了解,做好诊断和治疗的评估工作,减少晕针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倪国华,汪娩南. 成人护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6.
[2] 刘萍. 晕针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8(7):4046-4047.
[3] 王志英,周宗芬. 大学生晕针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8(12):2286.
[4] 毕月香,王桂英. 浅析晕针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