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道德与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论文关键词:德育教育 大学生 传统道德 三纲五常
论文摘要: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服务,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苟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历来就是以道为本,德为先的。
在我们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提倡和谐社会理念被广为接受的时代,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与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被淘汰了,另一些则被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道德不是法律,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却是一个社会和谐安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道德有自发性,教育便在道德修养的普及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环,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阶段推行的德育活动。高校学生大多十八九岁,在法律的意义上刚刚成年,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初步形成,尤其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现在,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蔓延,在社会普遍道德水准滑坡的情况下,加强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认知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平衡功能。我们要进行道德的教育,就要首先明确这五个功能的作用。特别是道德的教育功能,更是应该被教育者们所熟练掌握。道德的教育功能,就是说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思想,传承千年,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至今为止,儒家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活。儒家最基础的伦理架构是三纲五常。在古代中国,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说,三纲五常就是古代中国最基础的道德准绳。“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今天,我们把三纲放在一边,主要谈论五常。五常就是所谓的“仁、义、礼、智、信”。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2009年轰动全国的长江大学学生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震撼人心,可歌可泣。大学生英雄集体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是学校、社会努力教育与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观念,教会他们正确理解“爱”,学会“爱”,自觉践行“爱”。这里的“爱”也可以理解为“仁”,学生们把“爱”也就是“仁”的教育化为了成长的动力,化为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是高校道德教育中最基础的一环,只有明是非,才能谈道德。加强“义”的教育,就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道德修养,又怎能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有些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说话、看小说、吃零食,这些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表现,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得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既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万一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
礼:儒家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是注重礼仪的文明古国。“礼”在道德中也是最表面化的,也可以说是最容易做到的,可在现在的社会中,没有“礼”的人却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有些学生甚至连平常的打招呼也不能够做到,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是很大的原因,但不能排除学校教育的失误,加强 “礼”的教育可以说是现在道德教育中最必要的一环。《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而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大学生学习礼仪应该“学”“用”并重。多方位拓宽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在现在学校教育中,智的教育已经被提到了极高的地位,所以不再细谈。
信: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子曰:民无信不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诚实守信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我们要以诚为先,信为重。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也提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等内容。诚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服务,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论文摘要: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服务,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苟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历来就是以道为本,德为先的。
在我们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提倡和谐社会理念被广为接受的时代,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与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被淘汰了,另一些则被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道德不是法律,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却是一个社会和谐安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道德有自发性,教育便在道德修养的普及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环,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阶段推行的德育活动。高校学生大多十八九岁,在法律的意义上刚刚成年,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初步形成,尤其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现在,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蔓延,在社会普遍道德水准滑坡的情况下,加强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认知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平衡功能。我们要进行道德的教育,就要首先明确这五个功能的作用。特别是道德的教育功能,更是应该被教育者们所熟练掌握。道德的教育功能,就是说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思想,传承千年,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至今为止,儒家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活。儒家最基础的伦理架构是三纲五常。在古代中国,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说,三纲五常就是古代中国最基础的道德准绳。“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今天,我们把三纲放在一边,主要谈论五常。五常就是所谓的“仁、义、礼、智、信”。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2009年轰动全国的长江大学学生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震撼人心,可歌可泣。大学生英雄集体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是学校、社会努力教育与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观念,教会他们正确理解“爱”,学会“爱”,自觉践行“爱”。这里的“爱”也可以理解为“仁”,学生们把“爱”也就是“仁”的教育化为了成长的动力,化为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是高校道德教育中最基础的一环,只有明是非,才能谈道德。加强“义”的教育,就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道德修养,又怎能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有些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说话、看小说、吃零食,这些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表现,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得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既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万一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
礼:儒家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是注重礼仪的文明古国。“礼”在道德中也是最表面化的,也可以说是最容易做到的,可在现在的社会中,没有“礼”的人却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有些学生甚至连平常的打招呼也不能够做到,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是很大的原因,但不能排除学校教育的失误,加强 “礼”的教育可以说是现在道德教育中最必要的一环。《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而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大学生学习礼仪应该“学”“用”并重。多方位拓宽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在现在学校教育中,智的教育已经被提到了极高的地位,所以不再细谈。
信: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子曰:民无信不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诚实守信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我们要以诚为先,信为重。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也提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等内容。诚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服务,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