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热度0票 浏览106次
时间:2011年3月18日 10:14
【摘要】 目的 探讨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的关系。方法 对研究组51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及对照组54例非成瘾青少年用自我图式问卷、自动思维问卷及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组自我图式因子中回避性、依赖性和强迫性的得分和自动思维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自责、幻想、退避三种应对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自责、退避、解决问题进人回归方程,三个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500,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5.0%,其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5.0%、14.7%和4.6%。结论 网络成瘾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依赖性和强迫性的自我图式,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出现消极思想及体验的频度高于非成瘾青少年;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退避、自责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自我图式与自动思维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起间接作用。
发表论文网
【关键词】 自我图式 自动思维 应付方式 青少年 网络成瘾
网络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力量和深度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近245万未成年人存在网络成瘾,年龄在24岁以下的占63.44%[1]。网络成瘾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逃学、辍学、人际关系问题等现象日趋严重。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多且复杂。自我图式[2]是有关自我的认知概括,反应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应对方式是指个体的应对挫折或困难的行为方式,自动思维则是二者的中间途径。本文分析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门诊网络成瘾就诊者、医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热线电话”求助者及宁夏银川地区两所中学、一所大学、两所网吧有成瘾倾向的青少年289 例。经陈淑惠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筛查,以量表得分大于46分并通过诊断性面谈符合网络成瘾标准的51例成瘾青少年作为研究组,另外 54例非成瘾青少年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青少年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工具
1.2.1 CIAS[3] 该量表包含如下5个因素:①强迫性上网行为;②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③网络成瘾耐受性;④时间管理问题;⑤人际及健康问题。共26个题项。CIAS得分越高提示网络成瘾倾向越大。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93[4]。
1.2.2 自我图式问卷(SQ) 该问卷由美国心理学家Young编制,共126条题目,包括9个分量表,分别是回避性、依赖性、被动攻击性、强迫性、反社会性、自恋性、戏剧性、精神病性、妄想性。
发表论文网
1.2.3 自动思维问卷(ATQ)[5] 由Hollon和Kendall编制。问卷用于评价消极思想自动出现的频度。涉及个体适应不良及对改变的渴求、自信不足、无助以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和消极的期望等方面的内容,包括30个条目,五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负性自动思维程度越严重。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8。
1.2.4 应付方式问卷[5] 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用于了解被试者对不愉快事件即应激源的应对方式,问卷共包括62个条目,六个维度,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表明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自我图式及自动思维评分比较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自我图式的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由表1可见,研究组自我图式因子中回避性、依赖性、强迫性和自动思维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
2.2 两组对象应付方式评分的比较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应付方式各因子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青少年在自责、幻想、退避三种应对方式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发表论文网
2.3 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分析网络成瘾与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的关系,以网络成瘾量表的因子总分为应变量,以自我图式因子总分、自动思维总分、应对方式分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首先以应对方式的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发现,自责、退避、解决问题进人回归方程,对已形成的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三个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500,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5.0%,其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5.0%、 14.7%和4.6%;依据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可知,进入回归方程的三个变量对应变量影响作用依次为自责、退避、解决问题。在此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思维和自我图式两变量,结果两者均未进入回归方程。再以网络成瘾量表的各因子总分为应变量,分别以自我图式、自动思维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和0.321,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多元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由回归分析可知,自我图式、自动思维与网络成瘾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自我的非适应性图式有关;研究组自我图式因子中回避性、依赖性和强迫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比非成瘾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依赖性和强迫性的自我图式。这些结果与网络成瘾青少年易于回避现实困难,而依赖于网络满足自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需求的事实相符合,能够解释成瘾者容易产生被网络控制不能自拔的症状等现象,因为不适应的自我图式一旦建立并经过相当的重复经验后,便形成非常稳定持久的自我认知,进而引发具有强迫性的非适应性行为。自我图式总分未进入多元回归方程,可能是因为自我图式是通过中间变量如自动思维影响应对方式而对网络成瘾起作用,而不是直接导致成瘾的原因。
本文结果显示,网络成瘾青少年出现自动思维的频度比非成瘾青少年高,表明成瘾青少年出现负性情绪与负性自动思维的频率高于非成瘾青少年。负性自动思维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使得人对事件的看法与实际不一致。自动思维是外在事件与个体对事件情绪反应的中介,也就是说成瘾青少年在上网之前常出现与此行为相关的负性自动思维。如果在自动思维出现后不去上网就可能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耐受性及戒断反应等网络成瘾症状就是自动思维持续影响的结果。因为自动思维的出现是自动的、不随意的、持续的,因此造成耐受性及戒断反应等成瘾症状迁延不易纠正。本研究自动思维没有进入多元回归方程可能是因为自动思维通过影响应对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起作用。
研究表明[6-7],消极的应对方式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也证实网络成瘾青少年相对于非成瘾青少年较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反映了这类青少年学习、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同时他(她)们又渴望他人认同和获得成就感,当在现实无法实现这些愿望时便采用退避和幻想的方式以满足内心的需求,网络可以使他们这一方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有自责、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的青少年容易网络成瘾。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退避、自责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预测作用,预测力依次为自责、退避、解决问题。因此可以依据这些因子判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性。
发表论文网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区产[OC/DC].2008-01-18.2008-06-15.http://campus.chinaren.com/20080118/n254748895.shtml.
[2] 廖明英,陈旭.自我图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康复,2006,30(10):150-152.
[3] 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4] 杨珍.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电子游戏成瘾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92-193.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15-217.
[6] 周爱保,康诚.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应付方式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51.
[7] 曾向阳,谭红专,张劲强.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应付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56-257.
发表论文网
【关键词】 自我图式 自动思维 应付方式 青少年 网络成瘾
网络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力量和深度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近245万未成年人存在网络成瘾,年龄在24岁以下的占63.44%[1]。网络成瘾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逃学、辍学、人际关系问题等现象日趋严重。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多且复杂。自我图式[2]是有关自我的认知概括,反应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应对方式是指个体的应对挫折或困难的行为方式,自动思维则是二者的中间途径。本文分析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门诊网络成瘾就诊者、医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热线电话”求助者及宁夏银川地区两所中学、一所大学、两所网吧有成瘾倾向的青少年289 例。经陈淑惠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筛查,以量表得分大于46分并通过诊断性面谈符合网络成瘾标准的51例成瘾青少年作为研究组,另外 54例非成瘾青少年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青少年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工具
1.2.1 CIAS[3] 该量表包含如下5个因素:①强迫性上网行为;②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③网络成瘾耐受性;④时间管理问题;⑤人际及健康问题。共26个题项。CIAS得分越高提示网络成瘾倾向越大。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93[4]。
1.2.2 自我图式问卷(SQ) 该问卷由美国心理学家Young编制,共126条题目,包括9个分量表,分别是回避性、依赖性、被动攻击性、强迫性、反社会性、自恋性、戏剧性、精神病性、妄想性。
发表论文网
1.2.3 自动思维问卷(ATQ)[5] 由Hollon和Kendall编制。问卷用于评价消极思想自动出现的频度。涉及个体适应不良及对改变的渴求、自信不足、无助以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和消极的期望等方面的内容,包括30个条目,五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负性自动思维程度越严重。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8。
1.2.4 应付方式问卷[5] 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用于了解被试者对不愉快事件即应激源的应对方式,问卷共包括62个条目,六个维度,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表明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自我图式及自动思维评分比较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自我图式的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由表1可见,研究组自我图式因子中回避性、依赖性、强迫性和自动思维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
2.2 两组对象应付方式评分的比较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应付方式各因子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青少年在自责、幻想、退避三种应对方式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发表论文网
2.3 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分析网络成瘾与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的关系,以网络成瘾量表的因子总分为应变量,以自我图式因子总分、自动思维总分、应对方式分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首先以应对方式的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发现,自责、退避、解决问题进人回归方程,对已形成的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三个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500,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5.0%,其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5.0%、 14.7%和4.6%;依据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可知,进入回归方程的三个变量对应变量影响作用依次为自责、退避、解决问题。在此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思维和自我图式两变量,结果两者均未进入回归方程。再以网络成瘾量表的各因子总分为应变量,分别以自我图式、自动思维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和0.321,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自我图式、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多元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由回归分析可知,自我图式、自动思维与网络成瘾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自我的非适应性图式有关;研究组自我图式因子中回避性、依赖性和强迫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比非成瘾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依赖性和强迫性的自我图式。这些结果与网络成瘾青少年易于回避现实困难,而依赖于网络满足自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需求的事实相符合,能够解释成瘾者容易产生被网络控制不能自拔的症状等现象,因为不适应的自我图式一旦建立并经过相当的重复经验后,便形成非常稳定持久的自我认知,进而引发具有强迫性的非适应性行为。自我图式总分未进入多元回归方程,可能是因为自我图式是通过中间变量如自动思维影响应对方式而对网络成瘾起作用,而不是直接导致成瘾的原因。
本文结果显示,网络成瘾青少年出现自动思维的频度比非成瘾青少年高,表明成瘾青少年出现负性情绪与负性自动思维的频率高于非成瘾青少年。负性自动思维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使得人对事件的看法与实际不一致。自动思维是外在事件与个体对事件情绪反应的中介,也就是说成瘾青少年在上网之前常出现与此行为相关的负性自动思维。如果在自动思维出现后不去上网就可能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耐受性及戒断反应等网络成瘾症状就是自动思维持续影响的结果。因为自动思维的出现是自动的、不随意的、持续的,因此造成耐受性及戒断反应等成瘾症状迁延不易纠正。本研究自动思维没有进入多元回归方程可能是因为自动思维通过影响应对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起作用。
研究表明[6-7],消极的应对方式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也证实网络成瘾青少年相对于非成瘾青少年较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反映了这类青少年学习、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同时他(她)们又渴望他人认同和获得成就感,当在现实无法实现这些愿望时便采用退避和幻想的方式以满足内心的需求,网络可以使他们这一方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有自责、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的青少年容易网络成瘾。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退避、自责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预测作用,预测力依次为自责、退避、解决问题。因此可以依据这些因子判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性。
发表论文网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区产[OC/DC].2008-01-18.2008-06-15.http://campus.chinaren.com/20080118/n254748895.shtml.
[2] 廖明英,陈旭.自我图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康复,2006,30(10):150-152.
[3] 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4] 杨珍.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电子游戏成瘾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92-193.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15-217.
[6] 周爱保,康诚.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应付方式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51.
[7] 曾向阳,谭红专,张劲强.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应付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