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导
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疏导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较为普遥的心理现象,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了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影响到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状况。因此,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逆反心理”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对各种政治学习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及人生观、界观、价值观教育等活动,存在厌烦、冷漠、反感心理。认为学不学习无所谓,教不教育没关系。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假话、讲大话、唱高调,不能解决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
2.对教育管理中提倡和教育的东西有意反其道而为之。对学校所提倡的偏不积极践行,而对学校所不允许、不提倡的东西偏要去“尝试”和“对着干”,标榜所谓“个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3.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表现出敏感与对立的情绪。大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对外界刺激体验敏感、细微,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并非都受欢迎,都能奏效,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大学生对领导、教师批评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时不以为然有时对其越批评,其逆反心理越强。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或听报告时,教师要求大家安静,不要喧哗、吵闹,有的学生越说越不听,越批评越闹得厉害。还有些大学生有逆反心理,对来自领导、教师、同学、家长的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即使他们错了,别人言之有理,他们也拒绝接受,往往要拧着劲,对着干。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面临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同时普通高校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元性等特点。这些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使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比较突出明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原因:
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大学生的年龄、情绪、思维方法有关。
1.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发展到高潮阶段,身心趋于成熟。他们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并倾向于自己欲望的满足。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生活,一旦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便会在心理上萌生出一种焦虑情绪,促使他们用各种办法与阻碍其确立“自我”的外部环境相对抗,逆反心理就是对抗的一种表现。可见,在大学生中之所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是同他们的年龄特点相关的。
2.从情绪发展上看,大学生的情绪像“疾风怒涛”,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反应强烈,易动感情。他们会为一件小事高兴得忘乎所以,也可能为一件小事优伤得不得了,甚至绝望。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希望和绝望不断变动,积极与消极相伴而生,这反映了大学生情绪的波动性。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好学上进的,但是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利或不被理解的情况,比如考试不及格、英语四级没过、考研究生没希望、人党不成、评优与评“三好学生”没份、做事得不到教师与同学的承认、当不上学生干部、得不到朋友的理解等,时常会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对周围的一切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导致出现逆反行为。
3. 从思维方法上看,大学生思维发展较快,对前途和生活的追求有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他们受知识等的局限,看问题容易主观武断,常常带有片面性,加之自尊心又强,易于固执己见,强词夺理。带着这种思维倾向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就不可避免地以情感代替理智,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出现。
(二)客观原因:
1. 社会转型期的困惑及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冲突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使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产生困惑,这些困惑不能马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解决,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定位不清晰,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不明确,生活动力不足。这也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当前社会上乃至高校自身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滞后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意识的现代人。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前进多少,仍停留于原有的水平。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就是其中表现之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当前,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思想体系产生了冲击,传统的社会思想体系面临着新思潮的质疑和冲击。在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为显得艰巨和复杂。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大力气,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多动脑筋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全方位进行,多途径、多渠道、多方法同时渗透,以达到调动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改造的积极主动性的目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常常局限于做报告、听报告、写思想汇报等单调的形式,忽视了新时期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反而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再次,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较差,缺乏时代特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修养差,知识面狭窄,缺乏说理艺术,缺乏灵活性和感情因素,这样使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信任,不愿讲心里话,也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及疏导方法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多数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他人无视他们的“自我”存在而使其采用各种方法去证明“自我”。既然大学生“逆反”的目的不在于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那么,我们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告诉他们,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训练”课,帮助大学生从矛盾状态中走出来,学会用理智对待社会,协调平衡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学会驾驭感情,克服自负和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果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都会导致主客观的不协调,造成心理需求的不平衡,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的产生。使大学生认清自我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相信群众,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防治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不同的社会背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变革,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深人实际,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调研方式,深人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把握教育对象思想中所存在的疑惑以及问题,根据教育对象的要求更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树立与教育对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现阶段社会要求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理论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受众目标是针对社会主导阶层和高素质人群。2一般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社会公众,因此又可以称之为公民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3.具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各个单位、各个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紧围绕本单位、本组织的中心工作进行,切实处理单位、组织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品德建设,提高其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人的人,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直接关系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才能使教育者信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无疑也对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具有积极意义。
(四)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避免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得及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变化,大学生在这种环境变迁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触了那些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而大学生一旦接受消极东西,则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准确地分析、预测社会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牢牢把握教育的时效性。当纷至沓来的社会信息还没有被大学生广泛接触之前,都应经过教育者分析、预测,判断信息是否正确,如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扩大信息通道,采取一些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它们充分与大学生接触;当这种信息对大学生起消极作用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内容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力,纠正大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偏差。
(五)追求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确运用暗示影响,对避免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克服业已形成的心理定势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暗示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不用命令和理性思考,就对另一个人的信仰、观点和决定产生某种影响,在暗示中实现信息传递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以对信息的无批判的知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暗示性可以建立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比如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运用各种教育艺术,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影响,增进教育效果。我们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威信、品质起到暗示作用。比如请一些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去讲解某些教育内容,这种威信增强了学生对于信息源的信任效果.达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