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精神空间研究——以开平三门里为例
摘要:“精神空间”是由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构成的“心里空间”,是传统村落“安居”心理的精神寄托,而在传统村落的研究中,“精神空间”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以开平三门里村落为例,深入剖析了村落“精神空间”的三重格局以及其对整个村落布局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传统村落 精神空间 开平三门里
1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建筑界受到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思潮的深刻影响,建筑师的盲目追崇,放弃地域文化特征,导致城市“国际化”
的风格千篇一律,毫无区分。随着城市化的深入,人们过于追求经济增长、效率优先,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却不能满足他们精神需求与情感需要。建筑风格新颖多样,但却不能引起居住者的精神共鸣。
进入 21 世纪,建筑师逐渐意识到文化对于城市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重新提出来。文化的差异性,是乡村聚落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多样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多样的乡村聚落景观。文化是社会的产物,这些文化特征经由人们的创造活动,蕴含于乡村聚落中,并逐渐形成了反映文化特征的空间即“精神空间”。[1]
2 开平三门里村落现状
三门里坐落于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芦阳村委会,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台风洪涝灾害频繁。村因原有三个村口闸门而得名,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已有近 600 年的历史。三门里村是关氏家族的第十四世祖关芦庵于明朝正统年间,从赤坎镇关族的始居地大梧村分族,迁来兴建而成。
村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迎龙楼,位于民居之间,是关氏第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于明朝嘉靖年间建的碉楼,距今至少有 440 多年了。三门里村落极具特色,村落格局整齐一致,经过统一规划。村落保持着较为一致的方格网布局,民居排列较整齐,每户用地的地块基本相同,主要立面基本一致。在民居前面是半圆的池塘,池塘的两边是村落的入口,以古老的大榕树作为标。这种格局基本上保持传统村落的风水格局。村落四周不建围墙,而是利用竹木组成密实的天然屏障,它与村口两侧的闸楼、村前的水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卫空间,同时又是村落绿色的景观林带,林带外面就是稻田。总之,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传统乡村田园景观,是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以自然为本,辛勤劳作,与自然形成的一种亲密共存、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的体现。在三门里,民居为“三间两廊”形式按照梳式布局排列整齐划一。民居前面为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
广场,也称为禾坪,用作晒谷。坪前为水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水塘可以养鱼、洗涤衣物、旱涝时灌溉农田、雨水以及生活污水都通过里巷排入水塘内。宗祠位于最左侧民居的前面(现以改建为活动中心),全村重大的祭祖、诉讼、喜庆等活动在此进行,是村民共同拥有、经营、创造的社会活动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村前、后分布着各种神位如社稷坛、土地神等,村前的右边是家族的坟地。
3 村落的“精神空间”
村落空间布局中,出于防卫的需要,通常要设几重防护。第一重防护是池塘、闸门、竹林组成的围合空间,第二重防护是每条里巷的隘门[3]。第三重防护是各家屋门。
(1)村落周围神位组成的精神空间。
村落中的各神位对村落布局有着重要的作用,神位的祭祀对象源于宗教信仰。三门里村落中设置多处神位,位置从村前到村后包括:村口的左侧社稷坛与旁边的“哪吒在此”神位、右侧榕树附近的“姜太公在此”神位和旁边的土地神位、禾坪右侧石狗、迎龙楼左侧的玄武神位、村后正对的路口墙上的“石敢当”、刻有钟馗像的“驱邪出外”的石牌。
这些神位与民居内部的门神、灶神、天神、地神、人神、观音、祖先等等,形成“人神共居”的生活模式 [4],人们通过对神灵的祭祀,达到精神的满足与慰藉。社稷神掌管土、谷,保佑五谷丰收;玄武神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石敢当”能镇 “宅煞”;“姜太公在此”
神位能防牛鬼蛇神,镇守宅地;“哪吒在此”神位能驱魔降妖,守护在村前;钟馗神能驱邪出外,镇守在村后;石狗为纪念型神物,三门里村独有,能保平安。
村前、村中、村后的神位实质是构成村落精神空间的主要因素,对于村落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祭祀各种神,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传统聚落景观空间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2)以祠堂为核心组成的精神空间
三门里祠堂位于民居左侧前方,是民居的“核心”建筑,是村落的核心精神空间,也被成为礼制空间。在外人看来三门里与附近的井头村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各村村民是非常清楚的。祠堂位置通常是最先确定的,其他民居位置都要从属与祠堂。以祠堂为“核心”的布局其实是受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宗法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经久不衰,延续数千年。传统社会,通过血缘关系为基础来组村落,以宗族祭祀祖先来增强凝聚力,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形成一套秩序井然的礼制“空间”。礼制观念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以等级观念为核心,一直存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从而影响到传统聚居空间形成。礼制“空间”实质是精神空间,是遵循祖宗崇拜、宗族族规、伦理纲常的空间布局形式。宗族关系、礼制秩序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到村落的总体布局。此外,村落左(东)侧设置祭祀神位,右(西)侧是坟地,与祠堂一起构成村落主要的礼制空间。社稷坛是祭祀社神(土神)、稷神(谷神)的地方,社稷神保佑五谷丰收,人们衣食无忧。
(3)民居内神位组成的精神空间
民居内天官、地神、门神、灶神、祖宗构成又一重精神空间。民居北面墙架阁楼置有精细的木雕神龛,龛内放置祖先的神主;神龛下面墙上为“地神”,地神又被称为“土地公”、“地主公”,祭拜土地公,土地是万民之根,能生金、出玉、聚宝;与地神相呼应的是天井南面墙上的“天官赐福”,祭拜天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两廊的墙上是“门官”也称为门官,是一家的守护神,是望子成龙、招财进宝的祭坛;灶台附近墙上为“灶神”又称灶王爷,人们尊称为“司命菩萨或司命灶君”,置于灶台或旁边的墙上,中间贴着灶王爷的神像。民居中地神、天神、人神共居一屋的布置形式是人们精神生活空间的主要模式,是最重要的精神空间。
总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应该是机械的保留。机械式的保留民居只能记录生活的表面,无法重塑精神内核。村落保护既要保留和复原古民居,更要保留和维护生存于村落的精神生活空间。只有民众生活的空房子,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文物和标本,是死亡了的东西,这种保护是无法持续的。在保护村落的时候,必须走进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去感悟他们的精神空间。
总结
传统村落的精神空间反映的是传统生活与文化,是村落活的灵魂所在,对村落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因素,在保护传统村落时,应特别注意对其精神空间的保护。传统村落精神空间很容易被忽略,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采取合理可行的保护利用措施,将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黄丽坤 . 闽南聚落的精神空间 [D]. 厦门大学 ,2006.
[2] 刘沛林 . 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3] 张国雄 . 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J]. 五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8,04.
[4] 梅伟强 . 信仰虔诚 人神共居 中西融合——开平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色 [J]. 五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