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 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
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
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
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兴趣;享受;气氛;感悟;探究;互动;自学;乐学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学习的
“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
文;通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
充满信心;通过在教学中的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
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便会成为一种享受,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
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
泉。根据心理学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作
用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的
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他们“敢”想的头脑,鼓励他们毫无顾忌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
想,将自己带入课堂。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熟读、深度阅
读,给足时间去看、给足书籍去阅读。通过“看”来发现,并在此
基础上主动学习知识,从而达到自主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知
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
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
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使学生在课堂
上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听,不操作的不足。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
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怎样
更好的表达自己。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
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
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
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
探究的蓝天。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
上也包含了思维探究的过程,在此需要为学生的设计提供时
间和必要的物质准备。这样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激
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让学生在批判与创造性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展示思
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课堂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
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
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创造
性的接受知识,这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全面培养了
学生的思维模式。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人们常说: “授
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全球性知识经济时
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会成为被淘汰的现实,不能只注重教学
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
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
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
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
的途径和渠道。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
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让语文课
堂散发出生命活力。既可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教给学生
获取知识的渠道,从而侧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
力和意识。
二、寓教于乐、寓情于景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词句、片断),可以
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感受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初步理解课
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
的表情身姿运动,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不仅仅可以提高对课
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还可以培养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表演兼
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意境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这三个
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可以说是表演推进语文素质教
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一)抓住课堂表演特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
1.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
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目的不是
为“观众” (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
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
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因此,在课堂表演的过程中,
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欣赏和讨论评价,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进
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
2.动态生成性:不同于其他表演活动,不是排练成熟后的
成果展示。课堂表演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深入琢磨课文、推敲语
言、体会情感后,就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正是课堂表
演的这种特点,可以将其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将其作
为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通过教师在表演前的适当点拨,以及表演后的点评来加
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灵活简约性:课堂表演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
舞台演出。所以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
情感的体会,这就决定了它的灵活性。
4.反复提高性:课堂表演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
表演中不断感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学生
可以演了评,评了再演,边评边演,适时恰当的点评可以激励
学生;更能以评促演,使表演在反复中趋于完善。
(二)丰富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悟课文。在课
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悟”服务。通过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
1.单项表演。这种形式的表演没有情节,是单一的角色,是
对课文词语意思的动作来作诠释说明。学生表演这些词语的
动作,不仅区别了词语,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加
了阅读课文的兴趣。
2.综合表演。这类形式的表演内容较丰富,角色丰富,情节
生动,对白个性化。一般是将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表演
出来,生动表现课文内容,深入诠释课堂主旨。可以促进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组合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实现
心理、感官上的满足。
3.小组合作。这类形式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
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的互补。合作表演更
能使学生准确体悟人物特点,展示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课文
的思想感情,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
4.群体表演。为了扩大表演的参与面,教师还可以根据教
材设计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群体表
演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起重要作
用。
5.模拟表演。在实际教学课堂中,还可以设置一些课堂表
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进行改编课文内容,模拟生
活情境,来作间接的课堂表演。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
堂内容,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
且可以充分训练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
点,是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
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为了使学生
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启充满生
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把课堂演绎的有滋有味、有声有
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内
在动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大脑智慧、激发学生潜能、
彰显个性,达到变苦学为乐学。学生只有乐学,才能自学,才能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即所谓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