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中医病机证治方法探讨
【摘要】 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病机为宗气生成不足及运行失常,据此辨证分为气虚型、气陷型、气乱型3型。气虚型治宜益气升提、培土生金,气陷型治宜补气敛气固摄,气乱型治宜调神正气,总以恢复宗气的正常生成与运行为要务。
【关键词】 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宗气;治疗方法
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是一种以间歇并反复出现的深吸气动作为特征的异常呼吸现象,也可见于成人。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对该病症病机及证治方法的认识逐渐加深,现讨论如下。
1病名
本病症以“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 似乎有喘, 或气息将停”(《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特点,以深吸气为要,而且多数患儿都能表达深吸气为快的感觉。此证不可称之为“善太息”。《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可见“善太息”表现特点是“伸出之”,即以深呼气为快。临床上需仔细询问辨认,不可混淆。间歇性深吸气的症状虽散见于如胸痹、痰饮、喘证、咳嗽、虚劳等病症中,但对于以深吸气为主症的病例,笔者认为还是应独立称之“间歇性深吸气症”为宜。
2病机
此症源于宗气的生成不足及运行失常。“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穷壤判……五脏六腑之所以升降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仁斋直指方·诸气方论》)
2.1宗气的生成不足
宗气从先天之元精(元气)化生,由后天饮食给养培育与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当先天不足、肺脾失调,都可导致宗气生成不足。“谷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篇第五十六》)“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第七十一》)“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当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失常时,则气之生成减少,“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东垣医集》)而“天气通于肺”“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灵枢·本神第八》),肺若因病邪侵犯,不能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则气之生成亦不足。所以临证中往往有脾肺系的伴随症状,如厌食、咳嗽、大便异常等。笔者曾观察20例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患儿,其中过敏性鼻炎5例,支原体肺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发作3例,此肺系相关因素共9例;胃溃疡1例,肠道菌群失调症2例,此脾系相关共3例。
2.2宗气运行失常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贵在流动不息,而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并保持一定的常度,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这需要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肾的固纳功能协同完成。“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篇第十七》)。“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脐下气海之形状若倒提鸡冠花形, 纯系脂膜结成而中空, 肝脏下垂之脂膜与之相连, 是以元气之上行, 原由肝而敷布, 升发肝气即能助肾施布元气”(《医学衷中参西录》)。“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难经》)。气的生成不足与运转失常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气的推动功能失常则血脉运行不畅而见胸闷心悸、肢体麻木、头目眩晕等,其温煦功能失常则畏寒而手足不温,其防御功能失常则易被邪犯而体质下降,其固摄功能失常则可见自汗、盗汗、遗尿、脱肛等,其气化功能失常则见水肿、痰饮等,其营养功能失常则可见面色无华、身体瘦弱、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等。
2.3情志因素的重要影响
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反之,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产生重要影响,异常的情志活动易导致气机的逆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现代医学越来越意识到情绪心理活动对生理状态的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深吸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1]。笔者观察的20例患儿中有4例因情绪因素诱发。
3临床表现
从笔者观察的20例患儿看,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3.1主症
20例患儿均表现出典型的深吸气动作,即在日常平静呼吸过程中突然出现抬头挺胸样深吸气,连续2~3次,甚至多次,然后恢复平静呼吸,症状反复出现。较大儿童能表示自觉气不够,需深吸气才舒服。
3.2次症
胸闷气短6例, 心悸2例, 注意力不集中1例,失眠多梦1例,困倦精力不足3例,头晕2例,自汗盗汗12例,揉眼挠鼻6例,咽喉不适、咳嗽4例,食欲差15例,大便干结3例,大便溏烂4例,面色苍白8例,面色萎黄5例,黑眼圈或眼袋9例,手足欠温5例,脱发1例,睡中流涎5例。
3.3 舌脉
舌质淡红15例,淡白4例,红1例;舌体胖大8例,瘦小3例;有裂纹8例,剥苔4例;舌苔薄白9例,白厚腻5例,白滑3例,苔少2例,灰苔1例。11例沉脉,其中沉弱者5例、沉迟者2例、沉细者3例、沉缓者1例,3例虚象,3例缓脉,1例浮滑,1例浮弦,1例缓弦。
3.4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均正常。(2)血清微量元素:2例锌元素低于正常值,其余病例正常。(3)心肌酶学:均正常。(4)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5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其余病例为窦性心律。(5)胸部X线:3例显示双肺纹理增粗,其中1例为肺炎恢复期,其余均正常。(6)肺功能检查:满6岁的17例患儿均行肺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
4辨证论治
据病机分为气虚型、气陷型、气乱型。
4.1气虚型
病机上与肺脾密切相关。可有慢性咳嗽或胃肠病史,或在大汗、大吐、大泄之后,间歇性深吸气,多伴有纳少、便溏、自汗,甚至慢性腹泻、脱肛,或伴面色萎黄、挠鼻多动、失眠多梦、脾气急躁、睡中流涎、磨牙,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剥苔,脉缓细或虚。治则益气升提、培土生金。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方加减。
4.2气陷型
病机上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可有先天不足病史,如早产。常出现在某些慢性病过程中,间歇性深吸气症状多慢慢出现,逐渐加重,严重者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头晕目眩,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或伴遗尿,舌淡或胖,脉沉弱或迟缓。治则补气敛气固摄。选升陷汤、金匮肾气丸加减。
4.3气乱型
病机上与肝肾密切相关。多能追溯相关情绪因素,如悲伤大哭、被责骂、受恐吓等,间歇性深吸气症状多突然出现,家长往往能准确说出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其他身体状况基本良好,或平素体质较差。面色多青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调神正气。主要以心理疏导安抚为主,结合平素体质适当服药调节。
5典型病例
病例1(气陷型)患儿男,4岁6月,2008年1月21日初诊。间歇性深吸气1年2月,面色苍白,眼圈发黑,深吸气动作每隔数分钟就发生一次或连续数次,抬肩耸鼻,有三凹征,无唇甲发绀,深吸气动作结束后平静呼吸,一如常人,自汗、盗汗,时有遗尿,纳少,小便调,大便数日1次,质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弱。辅助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诊为间歇性深吸气症(气陷型),治以补气敛气固摄。予升陷汤并金匮肾气丸方加味调治2周,症状大减,又继服金匮肾气丸及参苓白术散方加减1月收功。随访半年未再发。
病案2(气虚型)患儿女,5岁,2008年12月23日初诊。间隙性深吸气1月,缘起支原体肺炎治疗半月后又腹泻迁延近20 d。西医诊断:肠道菌群失调。刻诊:面色萎黄,深吸气后常干咳一声,纳少,便溏,日2~3次,头发易脱落。自诉头晕疲倦,舌淡红,有齿印裂纹,苔白,脉缓。辅助检查胸片显示支气管纹理增粗(肺炎恢复期),血清锌元素低于正常值,其余检查无异常。诊为间歇性深吸气症(气虚型),治以益气升提、培土生金。予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调治并服用甘草锌制剂2周,症状消失,随访3月未再发。
病案3(气乱型)患儿男,9岁,2009年12月28日初诊。间歇性深吸气5 d。5 d前观看武侠电影后出现深吸气间歇发作,自觉胸闷气短,面色青白,自汗,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辅助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诊为间歇性深吸气症(气乱型),治以调神正气。嘱家长关注陪伴安抚,不看电视动漫等刺激节目,加强户外活动,分散注意力,同时服黄芪颗粒3 d,症状渐改善,5 d后症状消失,随访1月未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