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访谈类节目中的“言语打断”现象分析——以陕西广播电视台FM101.1《长安忒人传…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 要:“言语打断”是日常生活中一种现象,也是广播类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保证控制节目时长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访谈手段。本文将研究“言语打断”现象在广播访谈类节目中的作用及功效,并以笔者主持的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 FM101.1《长安忒人传》为例进行分析,以研究“言语打断”现象的出现原因,对节目进行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且通过 “合作原则”的分析及经验的探索,总结出访谈节目中促进节目效果方法,提升主持人言语打断运用技巧。
关键词:广播类访谈节目;“言语打断”
一、广播类访谈节目中的言语打断行为
言语打断在生活中,常被人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现象,可实际上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广播类访谈节目中,言语打断实际上是有着促进交谈进行的功效,尤其是在广播访谈节目中,为了保证节目的节奏、时长、信息量等等,加强节目的收听效果,特殊情况下,主持人不得不在嘉宾进行表述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或使用一些访谈技巧,言语打断就是其中之一。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打断不当可能会造成节目效果的适得其反,如引起嘉宾不满情绪、妨碍嘉宾的顺畅表达等待,打断得当,可以更好的引导嘉宾进行内容的表述。更是主持人完成桥梁功能的必要举措之一。
“打断是日常会话过程中常见的违反话轮转换规则的语言现象之一。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概括,可以将打断定义为 :
在当前说话人结束话轮前开始讲话,即说话人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图与当前说话人争抢话轮。” [1]
因此言语打断在生活中的会话里面,可以理解成某种违反话轮转换规则的的语言现象。如果要下定义给它,从话轮出发是一种思路。所以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概括,“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受话方为夺取话轮在说话方结束话轮前发话抢夺说话方话轮的行为”可以成为言语打断行为的界定标准。
二、言语打断行为的原因分析
匡小荣在《口语交谈中的话语打断现象》(2005) 一文中,对言语打断的原因进行过总结。在人们日常的会话交谈中,言语打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内容上说,当说话者表述的内容没有被听者捕捉准确时,或说话者并没有表述清楚,以及表述出现了问题或者明显错误可能对话场招致不良的结果,此时打断者通过打断,来阻止表述者继续说下去。
从情绪上说,当表述者表达过多、或者表达内容引起了他人反感情绪时,或说话者的话语让打断者认为他们的意见有严重分歧,以及他人对自己作了不客观或者不能同意的评价。
第三类情况,则为当会话情景中。出现了突发的状况,因此打断者不得不进行打断。 [2]
这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言语打断的现象,而这两种原因在广播类访谈节目中都会出现。
访谈节目本身是在前期做了节目准备,以采访提纲为基础,用引导的方式使嘉宾有感而发,使得嘉宾进行表达。换言之,主持人的主要功能是对嘉宾进行引导,但是在交流过程中,看似不合作的打断行为,也常常出现,例如以下几种:
首先,在访谈节目中,嘉宾虽然是讲述主体,但是由于非专业性的限制,他们对于节目内容无法把控,尤其遇到部分较为健谈的嘉宾,容易获取谈话的主动权,谈话时由于兴致较高,容易将既定话题带跑,或者比较强势的嘉宾对原有话题不予理会,这时便需要主持人有意识地进行控制,而这种控制,有时就必须打断嘉宾话语。
其次主持人需要通过掌握节目节奏和时间。电台节目大多都是直播形式,这就对时间有着严格要求,主持人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提纲内的采访任务,还要考虑到整点的跳播广告等等情况,因此即便是嘉宾按照既定内容进行表述,但是一旦话语节奏出现过快或过慢都需要主持人及时的完成打断。
第三点则是如果遇到多位嘉宾的情况,主持人需要平均嘉宾之间的话语权,换言之,需要在多位表述者之间,适时的结束某一位发言,同时顺势邀请下一位说话者。如遇某位嘉宾过多占用话语时间,使其他嘉宾受到“冷遇”, 主持人就需要不得已的,来打断正在发言的嘉宾,邀请下一位进行发言。
第四为主持人通过言语打断来帮助嘉宾表达。嘉宾做客直播间,有时会出现紧张的情绪,或者本身对于表达内容没有做好准备,在谈话过程里,如果出现错误信息表达或者一时间语塞,主持人可以适时将其打断,及时给予修正或补充,并结束其话轮,以免造成延误。
第五点是指通过言语打断来主持人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主持人在嘉宾说话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能引起相关有趣、有重要信息的话题时,会将其打断提出补充问题进行追问。
三、会话合作原则下进行言语打断技巧运用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的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 CP)。这条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⑴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要求的详尽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⑵质量准则(Qualitymaxim):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⑶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说话要贴切。⑷方式准则(Manner maxim):1)避免晦涩的词语;2)避免歧义;3)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4)说话要有条理。[3]
而笔者在长达两年的《长安忒人传》访谈主持工作经验中,经过实例的分析,与理论的结合研究,出于对节目效果、时间把控和节目提纲完成性考虑,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话题进行位置、运用合理的语气措辞完成言语打断,实际上有助于访谈的顺利进行。
笔者以《长安忒人传》为例将言语打断按功能分为三类,并且将其中的合作原则的运用进行简单分析。
1、转换话题型技巧及运用
主持人为了完成节目访谈提纲要求的访谈内容,达到信息量的传递,保证节目的收听效果,有时在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使用言语打断的方式来进行话题的补充,展开新的讨论点。
例如在 2015 年 11 月 14 日的节目中,笔者专访消防员王征警官。在提到出警准备时,王警官讲到“接到火警,第一时间我们穿上战斗服就走…”此时主持人进行了话题打断及转移提出疑问“嚯,战斗服,这出火警还要带铠甲兵器吗吗?”
笑声之余,王警官立刻补充道“是我们的专业术语,我们把大家看到的消防员穿的红色很厚的专业服装,叫灭火战斗服。”
主持人作为引导者,在听众可能有疑问情绪时,及时作出言语打断,接过话轮进行话题转换,开始向听众介绍消防员的服装知识,以便听众清楚了解“战斗服”。同时引导了王警官转换话题,从强调时间过渡到表达出警的具体准备工作。这里的出现的言语打断,某种意义上说从形式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它体现了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主持人用简洁明了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言语达到了信息传达的目的,是听众获得更好的收听效果。
2. 观点反对或支持型型技巧及运用
主持人在与嘉宾访谈的过程当中,嘉宾有表达不清、表达不当、或表达内容过浅,此时主持人也会做出的言语打断的行为。而这种情况,通常都是主持人在对嘉宾表达观点时,表示支持或否定的态度,来引导嘉宾深层表达。
例如在 2016 年 3 月 19 日,专访流浪音乐人小马。在提到丽江流浪的日子,小马讲述生活窘迫,一度哽咽有些情绪激动不听重复“我,我真的,真的”此时主持人势必需要进行打断,保证节目进行,但贸然提问可能会打断嘉宾讲述思路,因此主持人只是用“对,真的,对对对”来表达了态度上的理解和鼓励,嘉宾便自然而然的继续表达。
此处的言语打断体现了质量准则。按照常规情况,任何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都应该保持客观,对待问题应该持有一种较为中立的态度,作为一个引导者,只能去引导嘉宾讲述,但适当的态度表达,可以起到话题引到的作用,使得节目内容更加清晰流畅。
3. 帮助提示型技巧及运用
作为节目的“主人”,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的传递,,主持人必须在嘉宾出现语塞或者思路断裂时,帮助嘉宾准确恰当地表达意思,让听众得以理解,并且保证节目的继续进行。
例如在 2015 年 7 月 11 日,专访民间手工艺人雷俊老师。
雷老师提到了剪纸所用的专业术语,绣样,这个专业名词在广播节目无画面、无字幕的的情况下,很难引起听众的准确联想,于是主持人进行打断及引导,说“我们在电视剧里有看过这样的绣样吗?”
通过引导,使节目健康有序地进行。该处的言语打断体现了关联准则。主持人在专业嘉宾涉及到专业领域内容时,提出了一个更为生活的相关话题内容进行打断,并引导嘉宾进行举例,使得信息量依然从嘉宾口中输出,更好地完成了表达。
以上三种方式,是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基础上,通过《长安忒人传》实例探索出言语打断的技巧,这样的合作打断技巧运用在节目当中,能够促进节目效果的更好进行。
注释:
[1] 余民 . 电视访谈节目支持性言语反馈现象分析 [D].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2012.
[2] 匡小荣 . 口语交谈中的话语打断现象 . [J] 修辞学习 ,2005(4):74-78.
[3] 何兆熊 . 新编语用学概要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4.
参考文献:
[1] 余民 . 电视访谈节目支持性言语反馈现象分析 [D].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2012
[2] 匡小荣 . 口语交谈中的话语打断现象 .[J] 修辞学习 ,2005,(4):74-78[3] 何兆熊 . 新编语用学概要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4.
作者简介:芮佩怡,女,1994 年 6 月,民族:汉,陕西西安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