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谈文题教学

热度0票  浏览133次 时间:2017年8月17日 11:24

【摘 要】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 “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视、偏颇。

 

【关键词】文题;文题教学;语文教学

 

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

 

一、因题设疑,以疑启思,激发兴趣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之。 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 在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在解题时对学生说,教科书是同学们必备之物,就像我们吃饭时的碗筷一样。新学期开学,当你拿到新教科书时,你感到它的珍贵吗?可是题却用了“珍贵”一词,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请大家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增,思维被调动起来了。 读完之后,我让学生回答教科书“珍贵”所在发言特别踊跃,教学效果很好。 教《中国石》时,我诱导学生,石头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你能说出一些石头的名称吗?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被边防战士称为“中国石”,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呢? 它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中国石》告诉了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 通过这样设疑,题目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学生探求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学生对小姑娘发现石头的形状像而“我”由形似雄鸡联想到祖国的版图,定名为“中国石”的经过,读得特别津津有味,对战士们以“石”托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思产生了共鸣。

 

二、理解文题,抓住线索,把握重点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一次科反活动》、《高大的皂荚树》、《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可以明白了。 而有的同比较含蓄、隐晦,只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 如《登山》,老师一般在解时,只是说课文写列宁走过险路登山,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走险路登山?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叙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的段落, 学生马上发现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疑惑。 然后我又让学生在余下的段落归纳还写了什么内容? 很快,学生概括出课文还写了日出景象和列宁毅然决然走险路下山的事,最后向学生点明题目《登山》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重点是列宁走险路自觉锻炼革命意志。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描写列宁走险路的句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列宁的言行,体会小路的险,感受伟人的勇气和魄力。

 

三、对比分析,明确中心,品味构思

对于题材、体裁、写作方法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过对题目的对比分析,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如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让学生与《小珊迪》和《倔强的小红军》的题材、体裁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划描写,以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互交替铺展情节,甚至主人公的结局也以死告终。 从题目看,《小珊迪》作题平淡、苍白,这与作者要表现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揭示资本主义罪恶制度有关;而《倔强的小红军》则明确揭示了人物的倔强性格。《小珊迪》歌颂了手足情深、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倔强的小红军》则歌颂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 小珊迪命运悲惨,可怜可悲,令人同情、心酸,他的死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 “我”同情之余,内心是无奈;而《倔强的小军》中小红军行为悲壮,可歌可泣,令人感慨、激昂。作者(陈赓)悲痛之余,心中是悔恨的。这样通过文题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表现手法、人物类型都基本相同,但写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自然有有差异,所以在构思、材料安排上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小珊迪》的“我”先误认为“可能上当”再详细道出实情,死前的细节描写“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 ”表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倔强的小红军》 的小红军用极为机智的办法谢绝陈赓的帮助,后来陈赓从联想中醒悟到自己被小红军“假装”的样子“骗”过了,他回头找到“倒在地上”的小红军,掏出小红军的干粮一看, “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这个细节把情节一下子推向高潮,这样构思有力地深化了中心思想,这“牙印”刻下的是小红军赤诚的心,坚强的意志。

 

四、吟诵比较,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吟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思相互交融的阅读境界,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样,文题教学也需要而且必须吟诵。《劳动最有滋味》这个题目,我读了三种语气让学生比较。先读成一般的陈述语气很平淡,表现不出作者鲜明的劳动观点,疑问语气也表达不出作者坚定的劳动信念,只有感叹语气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在劳动中获行的滋味和乐趣的感情。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比较三种语气的差别,确定朗读课文的基调。 然后进入对全文的朗读理解和诵读指导,同学们较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以题导写,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文题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课文作依照,学生在对具体的文题时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布局、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会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得到许多直接的感受,很好地发挥课文对作者文教学的范例作用。 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就显而易见。 主要方法有(一)仿写。 学了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 教了《高大的皂荚树》后,写《茂盛的榕树》;讲了《旅行家树》后,练写《四方竹》。(二)迁移。迁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渗透、运用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 将课文题目略作变化,成为作文题目。 讲了《海滨小城》,换一个地点写西樵官山城区。 因写作对象不同,学生模仿时必然进行必要的创作变化,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改变题目原文的意思,将课文体裁改变,进行改写、扩写,也可以达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注:本文所选的课文篇目,均源自人教版教材第七、八册。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