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揭露了真相---越洋调查高露洁“致癌”事件
[新闻引言]
究竟有谁真正了解高露洁是如何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从“速效美白强力先锋”变身成为“冤大头”的?
本月17日,北京某晚报率先刊载文章《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继而被国内媒体争相跟进。两天之后,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学者彼得·威克斯兰发表公开声明,“牙膏致癌”实乃“虚假新闻”,随后又有人揭发英国消息来自于三流小报不足为信……
一连串的情节如同电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事实究竟是怎样?
4月2日
美国研究者彼得·威克斯兰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发表题为《三氯生在游离氯调节下氧化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和含氯有机物》
试验未对任何牙膏产品作研究
自始至终,高露洁“致癌”风波有两个疑问没人告诉我们。
第一,高露洁牙膏究竟是否致癌,如果是,原始研究报告在哪里?此项科学研究究竟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第二,美国研究者彼得·威克斯兰和英国《旗帜晚报》记者,究竟谁在说谎?
按照4月19日彼得·威克斯兰在接受美国当地媒体《罗纳科联机时报》采访时的表述,他的论文原文发表在4月2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上。记者立即在该杂志网站上搜索到了论文全文,它的标题是《三氯生在游离氯调节下氧化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和含氯有机物》。论文共21页,主要关注水处理厂的化学反应,由美国自来水协会研究基金会(AWWARF)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进行。
该篇论文于2004年7月9日第一次提交给杂志,2005年通过审核。在研究过程中,彼得和同事在接近家庭洗碗的环境下模拟洗碗过程,发现在洗碗剂中的抗菌物质三氯生能够和经氯消毒的自来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即氯仿)。
阅读完整篇论文后,记者发现,该论文是聚焦于模拟洗碗过程,并没有对任何牙膏产品进行分析。论文中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过高露洁公司的名字,仅在三氯生广泛使用的产品中提到过“牙膏”一词。
在含三氯生产品对健康的威胁上,论文的措辞相当谨慎。仅在论文的末尾处提到,“在实验条件下产生的氯仿表明,通过日常使用含三氯生的产品,可能会产生氯仿。皮肤接触和呼吸吸入这些由三氯生产生的氯仿的严重性,有待严格评定。”
彼得在4月21日告诉晨报记者:“我们并没有做任何关于含三氯生的牙膏方面的研究。我也不能肯定,我们所描述的自来水与抗菌肥皂间可能发生的反应一定会在牙膏中的三氯生中发生。”
4月6日
美国记者凯琳·贝兹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上发表题为《氯+抗菌剂=意想不到的结果》
“化学论文”演变为“健康新闻”
记者注意到,当论文在4月2日发表后,新闻界仍没有动静。毕竟《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份科学学术杂志,并不为大众关注。但是紧随其后出现的两篇新闻报道相继提到了彼得的发现,从而将一个单纯的化学研究引入了大众关心的公共安全领域。
第一篇新闻发表在4月6日《环境科学与工程》上,一位叫凯琳·贝兹(KellynBetts)的记者发表了一篇该科学论文的相关报道,译名为《氯+抗菌剂=意想不到的结果》,凯琳·贝兹在文章中第一次提醒读者留心氯仿的危害性———“从2000年开始,美国医学会(AMA)就敦促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密切监控和尽可能的控制三氯生等抗菌剂在国内的使用”、“由三氯生产生的氯仿受到了关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将该化合物定义为可能导致人类致癌的物质。”
凯琳·贝兹还采访了非赢利性环保团体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高级代理人埃里克D·奥尔森,对方表示“用含三氯生的洗涤液清洗盘子很可能会导致这些易挥发物通过呼吸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4月22日,凯琳在旅行的途中回答了晨报记者的提问,她在写给晨报记者的邮件中表示了惊讶,“在接到你的文章之前,我从不知道英国出现了那样的报道”……“我相信,采访中埃里克D·奥尔森的观点与彼得·威克斯兰的研究是一致的。”
此后,彼得·威克斯兰向晨报记者肯定了凯琳·贝兹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