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的方法论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论文摘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思想建设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关键是要创新方法、拓展途径,不断增进武装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胡锦涛同志在同青年代表座谈时,要求全国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当代中国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武装教育青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领导的社会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需要确 立正确的方法论,通过方法创新和途径拓展不断增进武装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调动青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性
作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成长的一代青年,他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思维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开拓新领域,具备许多超越前辈的优点和特色。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面对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的时代,不少青年在自觉寻求理论支持,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获得价值追求与精神归宿。
既然学习、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内生的一种现实需要,那么,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被改造的客体,而是具有自主性、积 极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的人。他们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确认,受到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应该得到激发,发挥作用。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教育青年,首先应在基本教育理念上凸显主体性教育思想,实现方法论的重大转变,尊重、保护青年的主体地位,以当代中国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来设计、组织 武装教育活动。
青年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接受主体、学习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独立性 相对于依赖性,主动性相对于被动性,创造性相对于复制性,而依赖性、被动性和复制性恰恰是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受教育者依赖教育者直 接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依赖教育者给出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以致于离开了教育者便无所适从,从而丧失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接 受教育和改造,缺乏主动性,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尽管他们能够在各种检查、考试情 境中复制出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但这种复制不是真正的内化,不能构成外化为行为的基础。结果是“说归说,做归做,行动归行动”的知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 效果无疑是低效的。因此,尊重、保护青年的主体地位,以当代中国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来设计、组织武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
以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建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活动,就是要把培养独立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主动性的要求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在交往、 互动、对话中,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心入脑,转化成内心信念和行动指南。
二、着力建构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当代青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判别、 选择、理解力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而这种有效性问题往往会在具体教育活动和实际操作(实施)环节中显得更为关键,需要我们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比 如,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我们经常讲要实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此,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就机械地认为:进教材,写进教材中去就完了;进课堂,确定开设一门课程就可以了;进头脑,加大灌输力度就行了。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花费了巨大的精 力,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和接受程度与我们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青年中获得普遍接受和认同,必须 把有效性作为一个基本取向,着力建构与社会和时代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当代青年对理论信息的接受特点相协调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
首先,传播 方式、教育方式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过去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曾过于强调传播、教育过程中传播者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把受众、受教育 者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其主体地位,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与以往的教育环境所不同的是,在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十分发达,城 市乡村、各行各业的青年都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报纸、电 视、广播等媒介获得信息资源,而不像以往那样只能靠书本或者领导、老师、家长与长者的传达、讲授来获得。因而,在当代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单向性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而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国青年当中的覆盖率和受众面。
其次,传播与教育方式应注重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的相互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不断拓展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这种变化在当代青年身上反映得尤为明显,他们在价值选择、理论认同上更加主动和自觉。因而,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采用灌输这种显性影响的传播与教育方式虽然是必要的,但也要注重多重渗透,为青年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创造条件,使显性 影响和隐性影响共同发挥对青年的理论教育功能。只有贴近实际,通过多种方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当代青年日常生活之中,引导他们在一种潜移默 化的环境与氛围中自主选择、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三、积极开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的有效载体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是新世纪面向当代中国青年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普及运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大举措,需要选择恰当的载体形式。就目前的经验来看,可以积极开发以下几种有效载体形式。
1.编写出版面向青少年的理论普及读物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一本曾被毛泽东盛赞其胜过十万雄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读物,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以通俗化的语言表述阐释深奥的哲学理论,且并没有因其通俗性而丧失学术性,成为党的理论建设与理论普及教育的典范。因此,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理应把这种实现理论普及的方式和经验继承下来,以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每年都会组织专家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该丛书对人们普遍关心但又存在种种疑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给予了解答,在青年中也受到普遍欢迎。
2.编辑出版理论宣传画报
这是一种以图片、画报的形式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载体方式,它“按文配画、以画解文”,以鲜明、形象、可感的图片、画报、海报等向人们解释、 说明那些看似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近年出版界先后出版了《画说邓小平理论》、《图说邓小平理论》、《画说江泽民“三个代表”》、《画说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画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画说科学发展观》等图书,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发挥了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积极作用。
3.组织多种形式的人文社科报告会
理论通常是通过纸质媒介来传播的,这往往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使人们觉得理论晦涩难懂,只能供专门从事理论工作的人来研究和阅读。因而,要在当代青 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使这些理论成果走出书本、走出书斋、进入当代青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注意到,近年 来在大学生当中举办关于理论传播、理论宣讲方面的报告、讲座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欢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结合青年学生、部队战士以及 青年公务员、青年工人、青年农民的思想与生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为他们举办人文社会科学报告会、理论宣讲会、社会思潮评介讲座青年骨干理论培训班等, 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4.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理论解读
在当今时代,电视、网络、 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构发挥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打开荧屏、网络,我们注意到,解红 楼、评三国、读论语等文化娱乐活动在当代青年中颇受热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典著作、传统文化在他们中的普及。因此,在当代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进行理论武装,我们当然应该借鉴和运用这些传播媒介来推动理论的普及工作,可以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搬到电视、广播中和网络、报 纸上进行解读,从而扩大理论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四、注重引导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 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因而,让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的思想升华与理 论总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要注意克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更加积极地拓展实践教育途径引导广大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作为一种教育途径与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与青年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具有根本性区别。作为教育途径与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计划、组 织、实施的,对活动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等都有所选择或专门的创设,整个活动过程是在组织者、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活动一般对参与者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均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青年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则不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对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一般是非正式 的、不可控制的,影响作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 育青年的重要途径,青年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不能替代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要坚持理论教育与社 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倡导当代青年更加广泛地深人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引导青年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学 习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解重大理论问题与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解决当代中国实践问题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需要强调的是,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 的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因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一是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青年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来增 长才干、受到教育,并尽可能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使自己在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实践价值。 二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当代青年的现实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参加活动不断积累参与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实际技能,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 导作用的认识。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状况的青年,所关注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青年组织或单位、学校、社会 机构等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务求实效。
论文摘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思想建设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关键是要创新方法、拓展途径,不断增进武装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胡锦涛同志在同青年代表座谈时,要求全国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当代中国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武装教育青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领导的社会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需要确 立正确的方法论,通过方法创新和途径拓展不断增进武装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调动青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性
作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成长的一代青年,他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思维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开拓新领域,具备许多超越前辈的优点和特色。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面对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的时代,不少青年在自觉寻求理论支持,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获得价值追求与精神归宿。
既然学习、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内生的一种现实需要,那么,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被改造的客体,而是具有自主性、积 极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的人。他们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确认,受到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应该得到激发,发挥作用。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教育青年,首先应在基本教育理念上凸显主体性教育思想,实现方法论的重大转变,尊重、保护青年的主体地位,以当代中国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来设计、组织 武装教育活动。
青年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接受主体、学习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独立性 相对于依赖性,主动性相对于被动性,创造性相对于复制性,而依赖性、被动性和复制性恰恰是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受教育者依赖教育者直 接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依赖教育者给出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以致于离开了教育者便无所适从,从而丧失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接 受教育和改造,缺乏主动性,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尽管他们能够在各种检查、考试情 境中复制出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但这种复制不是真正的内化,不能构成外化为行为的基础。结果是“说归说,做归做,行动归行动”的知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 效果无疑是低效的。因此,尊重、保护青年的主体地位,以当代中国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来设计、组织武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
以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建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活动,就是要把培养独立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主动性的要求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在交往、 互动、对话中,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心入脑,转化成内心信念和行动指南。
二、着力建构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当代青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判别、 选择、理解力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而这种有效性问题往往会在具体教育活动和实际操作(实施)环节中显得更为关键,需要我们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比 如,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我们经常讲要实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此,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就机械地认为:进教材,写进教材中去就完了;进课堂,确定开设一门课程就可以了;进头脑,加大灌输力度就行了。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花费了巨大的精 力,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和接受程度与我们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青年中获得普遍接受和认同,必须 把有效性作为一个基本取向,着力建构与社会和时代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当代青年对理论信息的接受特点相协调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
首先,传播 方式、教育方式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过去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曾过于强调传播、教育过程中传播者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把受众、受教育 者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其主体地位,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与以往的教育环境所不同的是,在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十分发达,城 市乡村、各行各业的青年都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报纸、电 视、广播等媒介获得信息资源,而不像以往那样只能靠书本或者领导、老师、家长与长者的传达、讲授来获得。因而,在当代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单向性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而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国青年当中的覆盖率和受众面。
其次,传播与教育方式应注重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的相互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不断拓展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这种变化在当代青年身上反映得尤为明显,他们在价值选择、理论认同上更加主动和自觉。因而,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采用灌输这种显性影响的传播与教育方式虽然是必要的,但也要注重多重渗透,为青年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创造条件,使显性 影响和隐性影响共同发挥对青年的理论教育功能。只有贴近实际,通过多种方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当代青年日常生活之中,引导他们在一种潜移默 化的环境与氛围中自主选择、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三、积极开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的有效载体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是新世纪面向当代中国青年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普及运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大举措,需要选择恰当的载体形式。就目前的经验来看,可以积极开发以下几种有效载体形式。
1.编写出版面向青少年的理论普及读物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一本曾被毛泽东盛赞其胜过十万雄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读物,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以通俗化的语言表述阐释深奥的哲学理论,且并没有因其通俗性而丧失学术性,成为党的理论建设与理论普及教育的典范。因此,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理应把这种实现理论普及的方式和经验继承下来,以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每年都会组织专家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该丛书对人们普遍关心但又存在种种疑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给予了解答,在青年中也受到普遍欢迎。
2.编辑出版理论宣传画报
这是一种以图片、画报的形式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载体方式,它“按文配画、以画解文”,以鲜明、形象、可感的图片、画报、海报等向人们解释、 说明那些看似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近年出版界先后出版了《画说邓小平理论》、《图说邓小平理论》、《画说江泽民“三个代表”》、《画说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画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画说科学发展观》等图书,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发挥了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积极作用。
3.组织多种形式的人文社科报告会
理论通常是通过纸质媒介来传播的,这往往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使人们觉得理论晦涩难懂,只能供专门从事理论工作的人来研究和阅读。因而,要在当代青 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使这些理论成果走出书本、走出书斋、进入当代青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注意到,近年 来在大学生当中举办关于理论传播、理论宣讲方面的报告、讲座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欢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结合青年学生、部队战士以及 青年公务员、青年工人、青年农民的思想与生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为他们举办人文社会科学报告会、理论宣讲会、社会思潮评介讲座青年骨干理论培训班等, 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4.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理论解读
在当今时代,电视、网络、 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构发挥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打开荧屏、网络,我们注意到,解红 楼、评三国、读论语等文化娱乐活动在当代青年中颇受热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典著作、传统文化在他们中的普及。因此,在当代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进行理论武装,我们当然应该借鉴和运用这些传播媒介来推动理论的普及工作,可以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搬到电视、广播中和网络、报 纸上进行解读,从而扩大理论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四、注重引导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 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因而,让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的思想升华与理 论总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要注意克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更加积极地拓展实践教育途径引导广大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作为一种教育途径与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与青年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具有根本性区别。作为教育途径与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计划、组 织、实施的,对活动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等都有所选择或专门的创设,整个活动过程是在组织者、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活动一般对参与者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均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青年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则不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对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一般是非正式 的、不可控制的,影响作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 育青年的重要途径,青年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不能替代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要坚持理论教育与社 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倡导当代青年更加广泛地深人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引导青年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学 习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解重大理论问题与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解决当代中国实践问题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需要强调的是,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 的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因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一是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青年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来增 长才干、受到教育,并尽可能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使自己在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实践价值。 二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当代青年的现实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参加活动不断积累参与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实际技能,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 导作用的认识。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状况的青年,所关注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青年组织或单位、学校、社会 机构等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