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加强师德建设有效性的探析
摘要:纵观历史的发展历程,教师在人类文化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影响力,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而现在师德建设令人堪忧,师德建设还很没有引起社会、高校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把高校的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我们就应当从营造良好环境。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以及提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等多方面入手,着力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师德建设。
一、师德的内涵
何谓师德,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总的指导思想还是一致的,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教师必备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的维度应主要包括9个方面: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公正和职业人际。”[1]对于教师来说,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职业应当遵守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教工应当具体具备的职业素质,是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应当体现出的精神风貌,更是一个教工应当具有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师德内涵着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心理品质和行为准则等,是教师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我们悠久的教育文化传统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得到提升,积淀了不少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韩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朱熹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这些思想对于教师来说,仍然有这很强的借鉴意义。现在处于新时期的教师,从总体上来看,都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具有了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感,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从我们国家现在具体的国情来看,教育发展的条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教师的具体文化程度、技能和综合素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是一项平凡而又崇高的职业,并且历来为世人所称颂。纵观历史的发展历程,我们无法否认,教师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影响力,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面对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他的言行具有着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震撼力。特别是在探求世界的孩子甚至大学生的眼里,教师更是待人处事的指向标,是示范,是榜样。
二、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现在的师德建设令人堪忧,在此就以高校的教师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当前教师师德状况进行一定的探讨。
目前教师的师德存在一定的滑坡和缺少。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人的自身素质有待提升,一些“教师”还不能达到一名教师应当要求的标准,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素质就不具备,具体体现为:缺乏自尊自爱的意识,奉献精神单薄,为了私人利益不择手段,拉关系,行贿受贿,学术造假,对学生是敷衍了事,不思进取,更谈不上敬业,所以,一些教师根本就做不到“学高”和“身正”,严重影响高校整体的教育和谐,破坏了教师的公众形象。
另外,师德建设还很没有引起社会、教育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可以说,现在的师德建设还很滞后。对于不少的学校来说,过于强调教师科研能力,并且以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在师德建设方面严重不足。缺乏全面提升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没有系统促进师德建设的良性运作制度,更没有制定出对教师考核的有效举措,从而使师德建设流于形式,也就使高校的文化建设缺少了有力的精神支撑,从而也就把教育推向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
三、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
基于目前教师师德的状况,为了更好地把高校的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我们就应当从多方面入手,着力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校的师德建设。
(一)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的环境,引导师德建设。环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一种事物能够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好的环境烘托出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坏的环境则滋生出一片乌烟瘴气。基于这一点,我们理应高度重视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其一,就应当做好宣传,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激发教师内在的主动性和热情。其二,结合学校的实际,具体开展师德建设的各项活动,让教师们寓情于景,寓意于行,让教师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体会师德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二)制定完善的师德评价机制和体系,激励师德建设。教师道德是一个软性的和内在的,更多带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缺乏一定的形象性和直接性。对于涉及到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良心和公正等问题时,我们无法用一些硬性的指标直接衡量。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师德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教师这个群体在对社会实践生活的体悟中,在人与人直接的交往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因素就是经济关系,集中体现为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讲的,“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作为利益表现出来。”[2]所以说,我们进行师德建设就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教师的利益关系,应当充分重视教师的个体需求,忽略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来解决师德建设的根本抓手。所以,我们就应当在理顺教师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师德的考核评价机制。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诉求与道德实践效果结合起来,把外在的约束和内在的慎独调动起来。以物质激励促进师德提升,反过来,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来提炼对利益的重新审视,从而在利益和师德有机结合中增加教育的现实厚度,这样,师德建设的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就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多方提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促进师德建设。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两者之间关系的好坏,也就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提升的效率和质量。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一些老师对学生不管不问,并且对学生有一种排斥情绪。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不能武断地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师德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重视这种现象,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促进师生交流,改进师生关系,就会最终导致一种师德缺失。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不作为”的教师悲哀,更是一种教育的悲哀。所以,学校不应当仅仅把师生交流归结为一种教师行为和素质,更应当“有所作为”地为高校教师提供多方资源和平台,让教师和学生有较多的接触机会,让教师在学生的接触中进行政策性的引导和激励,也教师在此过程中体会一种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在这种价值感中提升的职业道德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高校师德状况调查表的研究》,《心理科学》2008,3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