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工业下“饭圈”情感研究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在社交媒体时代,受“偶像工业”的影响,“饭圈”的每一位参与者——粉丝拥有对偶像的共同情感,这种共同情感催生了集体化行为,而这种集体化行为又构成了饭圈独有的“集体记忆”。而饭圈的“情感消费”形成了粉丝经济,实则是一种仪式上的狂欢。本文旨在研究偶像工业下饭圈“情感”,并提出了消除饭圈不理智情绪和行为的建议,希望为饭圈治理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饭圈;情感研究;饭圈文化;偶像工业
一、引言
根据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 2020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9.8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0.4%,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 9.86 亿。因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具有便捷性和及时性,使其本身成为网民表达和社交的重要平台。依托社交媒体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更是成为了社交媒体的直接参与者与使用者。在偶像工业下,借助社交媒体而产生的共同情感成为饭圈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偶像工业的产生与现状
与“偶像工业”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阿多诺将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成为“文化工业”,与真正产生于民众的文化相区别。
“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扩散的已经商品化的、非创造性的、机械复制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当文化产品成为商品时,决定创作者如何生产的就不再是作者本身,而是市场。2018 年,以《偶像练习生》、《创造 101》为代表的网络选秀综艺爆火,成为现象级景观,多位偶像参与选秀出道,跻身流量明星行列,以至于 2018年被称作“偶像元年”。而这些选秀节目的“造星”行为使偶像成为了娱乐产业流水线上的商品,而依托粉丝而产生的经济被成为粉丝经济。目前偶像工业而形成的粉丝经济日益成熟,粉丝参与企业品牌传播,变成优质的目标消费者。因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喜爱而对品牌注入了情感成分,忠诚度非常高 [1]。
三、“偶像工业“下的“饭圈”
学者彭兰在其著作《新媒体用户研究》中对饭圈有如下描述:“饭圈是指某个(或某几个)偶像的粉丝们组成的共同体圈子,饭圈是一个统称,在网络中,以不同的偶像为中心会形成不同的饭圈,彼此之间界限清晰,甚至时有冲突,‘饭圈’这个词,也强调了每个群体的边界”。饭圈的参与者有着共同为偶像“打榜”、“安利”、“应援”、“反黑”
等行为,在这种行为参与下,也在塑造整个饭圈的生态,同时饭圈的“意见领袖”,俗称“粉头”们的意见表达成为了整个饭圈舆论与风向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圈打造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权力层级 [2]。从后援会,到各分部负责人,再到普通粉丝,饭圈有着自己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我国娱乐产业工作者也意识到了饭圈力量的强大,会有娱乐公司专门成立粉丝运营岗,负责偶像饭圈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催生了“职业粉丝”的产生。如今的饭圈呈现出了高度组织化、规则化的形态。
四、饭圈的“共同情感”
一个饭圈之所以存在或者参与者进入一个饭圈绝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偶像本人的喜爱与崇拜,并且参与者赋予偶像神圣、理想化的特质。粉丝所看到所选择所追求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粉丝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欲望,塑造了自己的偶像。粉丝将现实生活中未完成的梦想、被压抑的情感都映射在偶像身上。偶像能够弥补现实与愿望之间的差距。偶像是粉丝内心崇拜事物的折射,而且在追星过程中,偶像在“人设”等的包装下显得更具理想化。到后来,粉丝也在追星过程中增加了个人幻想的成分。对偶像的崇拜分为表层崇拜,即对外表、身材、气质等欣赏,和内在崇拜,即对性格、心态等欣赏。被偶像吸引的是表层崇拜,而真正留下参与饭圈的则是内在崇拜。对偶像的“表层崇拜”和“内在崇拜”共同构成了饭圈“共同情感”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饭圈绝大部分成员——青少年一代,是在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面对“独生子女”这一身份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其他不良影响,变得越来越带有“群体性孤独”的特质,这不得不使他们在社交网络上消除这种孤独感。而基于共同喜好而存在的“饭圈”给予了他们本应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社交。饭圈的“团建”、组织化的行为让他们有了归属感,有了独特的身份认同。身处饭圈的粉丝,容易被饭圈舆论所裹挟,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与价值体系。饭圈容易把偶像塑造成“受难者”的形象:偶像会被经纪公司冷漠对待,会遭遇到现实的不公,会受到各种偏见与网络暴力。这种形象的塑造可能来源于真实,也可能来源于人为的事件捏造。这种“受难者”形象极大地激发了饭圈参与者的保护欲。粉丝甘愿飞蛾扑火,为偶像付出满溢的情感,“做数据”、购买代言产品、以及用不惜起饭圈摩擦的代价来增加饭圈黏性等方式来进行情感表达 [3]。
五、饭圈的“情感消费”
根据《2018 微博粉丝白皮书》的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粉丝不到一年就“爬 墙”。“爬墙”是指脱粉一个明星而喜欢上另一个明星。而身处饭圈粉丝有着强烈的拯救者情怀,这进一步催生为强大的劳动力和消费力。消费由此成为粉丝的另一层义务,另一种情感宣泄的集体仪式,甚至成为粉丝对抗娱乐资本的手段。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偶像工业下,娱乐资本也在用尽一切方法刺激和抢夺粉丝的情感,并且不断生产新的偶像来制造新鲜感和话题度。在粉丝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饭圈所展演的情感消费是集体性的、数据化的。粉丝集体为了对明星的虚拟化情感共同商品,并通过在微博发帖晒消费记录的截图等方式将情感和消费紧密联系起来。而饭圈的“情感消费”不仅是自觉的,还有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
就选秀节目《青春有你 3》“倒奶”事件来说,这种恶劣行为少不了节目播出平台、制作方、赞助商乃至选手所属经纪公司的默许甚至推波助澜。2020 年 2 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就在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的指导下,发布了《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其中就指出选秀及偶像养成类节目中不得设置“花钱买投票”环节,不得刻意引导、鼓励网民采取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为选手投票、助力。但是之后的选秀节目仍然采用“撑腰”、“助力”等方式来引导粉丝集资与消费。当下,只有制作方、平台把精力放在节目制作水准上,而不是相方设法发展粉丝经济,打擦边球。
六、建立饭圈良性情感联系
勒庞曾指出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进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尽管这种说法带着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但我们不得不警觉,饭圈的共同情感具有极大的煽动性,而且饭圈参与者可能有走向“群体极化”的风险。应该拨开群体情绪的迷雾,看到淹没在其中急需唤醒的个人意志。因为集体性行为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旦饭圈发生“群体极化”,就会发生类似“肖战AO3 事件”的情况,最终偶像和粉丝都成为众矢之的。2021年 6月 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饭圈”不是藏污纳垢之所》
的评论文章。指出即日起,中央网信办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针对饭圈突出问题,全面清理“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诽谤、造谣攻击、恶意营销等有害信息,打压饭圈乱象。这是保障饭圈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何从源头上建立饭圈良性情感联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面对饭圈出现不理智行为的时候,偶像不应该“集体失声”,虽然偶像没有义务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立场,但是要体现作为公众人物的担当与责任。因为怕失去粉丝,而选择沉默,会使非理性情感更甚,最终吞噬掉每一个个体的理性。其次,应各方合力,改变“流量至上”的艺人评价体系与风气,将社会责任与艺术造诣融入到多元评价体系中。提倡“理性追星”。最后,不要污名化整个粉丝群体,非理性情感和行为并不仅是粉丝内部生成的,也不能靠批评饭圈脑残或进行伦理呼吁来解决,而是应从背后的机制来考量饭圈。
参考文献:
[1] 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第 119 页 .
[2] 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 年 ,第1页.
[3] 童 祁 . 饭 圈 女 孩 的 流 量 战 争 : 数 据 劳 动、 情感 消 费 与 新 自 由 主 义 [J]. 广 州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版),2020,19(5):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