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护理中的危险因素与应对措施体会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219次
时间:2018年8月18日 11:24
摘要: 目的:探究心血管护理中的危险因素与应对措施。方法:将我院 2016 年 3 月至 2017 年 3 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 300 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施以护理安全管理)各 150 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患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是主要护理危险因素,观察组危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施以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规避危险因素导致的护患纠纷,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心血管护理;危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837(2018)05-0087-01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作是循环疾病,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机体组织缺血或出血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等影响因素。介于发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较多,心血管内科护理必须兼顾各种危险因素施以护理安全管理,包括护理人员因素、药物设备方面因素、患者或家属因素等,通过强化护士专业技能与责任意识、护患沟通、常规护理等措施,切实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与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心血管内科收治的 30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150 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签署了书面知情书。对照组男性 88 例,女性 62 例,年龄 46~80岁,平均 68.31± 6.34 岁。观察组男性 90 例,女性 60 例,年龄 49~79 岁,平均 67.82± 5.69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活动指导、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以护理安全管理,首先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定《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等文件,实现对意外事故的前瞻性方案与护理。其次对患者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护理不安全因素评估。最后强化安全管理对策,包括患者入院评估、院内感染防控、重点患者监护与管理、心理康复指导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 spss19.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 x?± s)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2 检验。 P<0.05,表示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 0.05;危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如表 1 所示;表 1 两组护理满意度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组 别n危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 意度患者 因素环境 因素药物 因素护理人 员因素 合计对 照 组15 012 ( 8.0 0)10 ( 6.6 7)10 ( 6.6 7)15 ( 10.0 0)31.3 3110 ( 73.3 3)观 察 组15 03 ( 2.0 0)3 ( 2.0 0)2 ( 1.3 3)4 ( 2.67 )8.00133 ( 88.6 7)? 25.684 3.940 5.556 6.799 25.8 46 11.458P 0.017 0.047 0.018 0.009 0.00 0 0.0013 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心脏外科、胸外科等多科室综合介入治疗。针对于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治疗,还需辅以预防、护理与饮食指导等干预确保临床疗效。行护理安全管理对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护理不安全因素有着规避作用。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安全管理与优质护理意识,不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1]。
本次研究发现两组在患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方面的危险事件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示护理安全管理对该护理中的危险因素有显著规避效果。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 P<0.05,表示危险因素的防范对患者治疗配合度有提升作用。
危险因素多样,基于患者因素角度分析,介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行动不便,生活自立能力与心肺等功能相对较差,不仅治疗效果不明显,同时易出现跌倒、坠床、非计划性拔管、自伤等危险事件。基于环境因素角度分析,摇床摇手、地面湿滑、光纤过强、桌椅摆设不当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基于药物因素角度分析,镇静、强心与扩血管等药物的频繁应用,使用不当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尤其是特殊药物的应用,宣教不到位会直接伤害患者。护理人员因素方面,介于内科护理工作量大,任务多责任重,护理人员难以展开规范、高效的护理服务。加之心血管内科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等都有着高要求,操作不当直接增加危险事件[2]。
护理安全管理具体落实,首先强化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训教育。培训内容涉及专业技术、法律常识、心理学等,强化护理人员安全管理、人性化护理服务意识。
通过考核、激励机制,规范员工护理操作行为,提升其护理责任心与主动性,规避因护理人员因素导致的危险事件。要求其做好患者入院评估、重点区域与时段的管理、院内感染防控等工作。其次强化患方教育与患者监护管理,通过健康知识宣教,提升其治疗配合性与依从性。为患者构建良好的治疗、家庭环境,提升患者治疗自信心。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提升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切实围绕以满足患者需求为护理原则,提升护理服务的安全程度。同时强化医院秩序管理,包括构建安全环境、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工作流程等。
环境方面通过警示牌、危险标识提醒等操作提高安全度。医院护理人员方面,合理排班避免超负荷工作,减少护理差错。
医护工作流程必须精简且行之有效,避免流程引起的风险问题。强化护理外围监督检查力度,优化监督机制,将监督检查贯穿于制度执行,以及人力资源配备、技术支持等各方面,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最后重点强化用药安全与心理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心衰、心律失常等意外出现[3]。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施以护理安全管理,对危险因素有识别与规避作用,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对策的具体落实,对降低患者危险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俞风华.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与临床护理干预[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21):2578-2580.
[2]解翠. 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23):2838-2840.
[3]徐采平, 牛君义. 心血管内科接受 PPCI 的 STEMI 患者发生 CIN 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经验[J]. 中国数字医学, 2016,11(7):84-87.
作者简介:田甜(1990.02-),女,陕西西安人,汉,本科,护理师,护理,西安交大一附院,三甲,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