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摘要:文章总结了水文化的特点性质作用,论述了与其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水工程建设管理特点提出了水文化建设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今后建设管理水文化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水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廉政文化;天人合一,人水和谐;上善若水1 水文化
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已成为中国文化所阐释的一个重要“对象主体”,并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因此,中国水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1 水文化定义:水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在水方面的体现和发展,伴随着水资源的开采利用、水害的防治、水资源存在流态的欣赏所形成的与水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综合。
1.2 水文化的组成:水文化仍然像传统文化那样,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物质文化如水利工程设施(大运河、三峡水库、都江堰水利枢纽)、水利工程机具设备(水泵、水轮发电机);精神文化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规范规程、施工技术、管理技术、操作工艺流程、检测试验标准等;竣工验收资料、设计说明书与图纸、请示批复报告等,水利工程旅游景区的讴歌赞美等文学艺术(如科教片《话说长江》、电视片《水魂》、音乐《黄河大合唱》、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1.3 水文化特点:(1) 双重性。水文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大多数水文化同时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既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出现,是物质文化;同时又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精神文化的属性,体现为精神文化。(2)层次性。水文化具有层次性,可以根据性质的不同,粗略划分种类,也可以根据其形成规律粗略划分。精神文化中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范规程就可分为设计规范、施工规范(规程)、验收规范等;施工技术可分为土石方开挖技术、钢筋砼施工技术、钢结构施工技术、砼浇筑施工技术、木结构施工技术等传承性。(3) 即继承性,水文化是可以继承发展的,随着历史发展,水文化不断进一步发展,层次上发展、内涵上丰富。(4) 经济基础制约。水文化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一定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水文化与之对应。
1.4 水文化的性质:(1) 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难以用具体的统一标准来划分。多样性是指形式多种多样,复杂性是指组成复杂,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层面的,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到的。(2) 鲜明时代性,一定社会的水文化总是在继承前期文化的基础上而存在和发展的,它同历史的发展一样具有连续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的水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3) 水文化还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不同民族,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水文化差别也很大。水文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统治阶级会利用水文化来维护其统治;而被统治阶级也会利用水文化来表达他们的愿望,进行反抗斗争,因而使水文化呈现出阶级性。
1.5 水文化的作用: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1) 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 宣传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也是我们社会重视文化宣传教育的基础。
(3) 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 传承。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5) 欣赏启迪。人类对文化欣赏娱乐,从中受到娱乐启迪,进而净化灵魂,受到鼓舞启迪,奋发有为。水不但影响着人的精神,还给人以美的快感、美的享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人对中国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对水的认识和感悟,能使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6) 斗争武器。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2 水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2.1 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1.1 隶属交叉关系:水文化是传统文化组成之一,二者同时产生发展。水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交叉,你中有我,彼此交融,共同发展。
2.1.2 辩证关系:水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当年,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年华不再的慨叹心理。唐李白不满现实所发出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而此情在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等,能恰如其分地用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视运动及昏线来临的万千景象。正因为如此,“水文化”
的源流川流不息、百川汇海,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2.2 水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关系
2.2.1 二者交叉关系:水文化与科技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体现在文化的划分界定标准不同,前者是文化的应用领域类别,后者是文化的形成种类,水文化中有科技文化,科技文化中有水文化,彼此兼容交叉。
2.2.2 相互促进作用:科技文化可以促进水文化的发展,水文化体现科技文化的进步,彼此促进,相互影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二者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彼此兼容的例证。
2.3 水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关系
2.3.1 基础关系。水文化是廉政文化的基础,水文化涉及大量的资金物资投入运作消耗,因此它是廉政文化的基础。
2.3.2 保证作用。廉政文化是水文化的保证,没有廉政文化,水文化会失去方向,产生污垢!反之水文化也可能动地促进廉政文化的发展。
2.4 水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关系
二者统一的关系。水文化与生态文化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水文化必须做到人水和谐,否则就会受到上天规律的制裁!生态文化同样要求人类开采利用水资源水能和防治水害时做到生态与自然协同发展。
2.5 水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关系
相辅相成关系。二者都是欣赏、开采利用水水资源水能时产生发展而来的,同时产生、彼此促进。彼此交叉、协同发展,互为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增加了旅游目标地,促进了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文化催发了水文化发展的青春活力。众多水利旅游景区的开发就是二者关系的见 证。
2.6 水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2.6.1 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就是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享誉世界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他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 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 ,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与之呼应。
2.6.2 交叉关系:城市文化中有水文化,水文化中有城市意味。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发挥想象能力创造的与水相关的各种设施、景观五花八门、随处可见。如人工河流、人工湖泊、假山瀑布、人工喷泉、人工温泉、亲水平台等等。这些设施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越来越多 ,这也是人们追求人居环境更美、质量更高要求的反映。这种人工设施集实用与艺术功能于一体 , 为城市环境美化、园林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2.6.3 基础关系: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础。城市水文化就是由这些自然水景或人造水景构成。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衰 , 与水是息息相关的。拥有水 , 并且能够科学而合理地利用水 , 让水与城市完美地融合 , 城市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纵观历史 , 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 ,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历来就是人口经济最繁荣的地方 , 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就是典型之一。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
2.6.4 融合促进关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 , 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水文化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内河航运发展起来的 , 特别是大运河 , 更是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城镇。有水使城市充满活力 ,缺水使城市走向衰亡。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样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 杭州之所以闻名天下 , 正是因为有了西湖。然而西湖美景名扬中外同样是与它的水文化底蕴分不开的。
3 水文化的建设管理
3.1 水文化建设管理的注意问题。前面已论述水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发展水文化,建设管理水文化,就必须全面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异同点,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彼此间的影响,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交叉区别,又要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来促进水文化的健康发展,保证水文化的全面展开,体现水文化的人文特性,做到既汹涌澎湃,又上善若水!
3.2 水文化建设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首先必须遵循“基建程序”,然后实行“四制管理”,继而遵守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最后遵循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程序验收并编制有关技术档案资料呈报存档!
3.3 水文化建设管理的重点。开采利用水资源水能、防洪排涝的水工程具有点多面广量大、难度大、性质特殊、大小不一、特点复杂、环境影响巨大,建设周期长,参与单位多,涉水文档众多等特点,因此水文化建设管理的重点就是水工程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既要掌握规模大小的区别,又要把握水文化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资源、技术档案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收集、整理归档就是重中之重!
3.4 水文化建设管理难点。由于水工程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特殊性、公益性等综合影响,水文化的建设管理就具有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的双重难度,水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文化信息的综合体现,既是科技文化、又是传统文化、既是精神文化,又是物质文化,既是生态文化,又是水文化,既是旅游文化,又是城市文化,某些方面还是制度文化,因此水文化具有多个层面。要求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参与单位的每一个参与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理论修养,协同作战,共同努力,才能把水文化发展壮大起来,水文化才能全面完整!永放光辉!
4 水文化的发展趋向
建设精神导向。从单纯依赖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到能动地改造利用水资源水能,反映了古代人类从生存到发展的文明历程;而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水文化正是基于这段文明的历程得以产生且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治水传统和抗洪精神,从共工“雍防百川”到大禹开掘“九州”;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到刘彻指挥堵复“瓠子决口”;从潘季训治理黄、淮、运,到近代的李仪祉水利报国,一直到目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英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体现抗洪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创造和传播中国水文化的代表人物,更是创造新中国科技文化的典范。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早期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壮美的“河流文明”的水文化发展史,是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中国水文化积数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自有与洪水搏斗,就有抗洪精神。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抗洪精神。
在东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即大仁、大智、大勇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文化底蕴是“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人定胜天”。这是中国水文化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具体表现。因为大禹治水的缘故,才使得大禹的形象具体而伟大,也就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人格精神,而这也就成了一种民族的精神,成为了一种人格中的美德。
生态文明主流。当今社会,人类经济发展离不开对水资源的消耗污染,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能、建设水工程,防洪除涝发展社会经济,力求做到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统一,把“抗洪精神”和“人水和谐”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生态文化与水文化的统一,生态文化成为发展主流。传统文化与水文化的有机结合,水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和谐一致,水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共荣,水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共同进步,十分至为重要关键!也是水文化发展壮大的难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研究水文化,认识水文化,营造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可以给人们提供环境优美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带来清新自然的浪漫气息,怡养人们的情趣和心境,还能给人以知识、思考、教育和启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更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步入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化的前提。发展水文化,建设管理水文化,也是促进科技发展,推进城市地位提升,改善居民生活水准的基础。因此,认识水文化,挖掘水文化,弘扬水文化,建设管理水文化,对于增强全社会的爱水、亲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转变用水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水环境,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规范人类行为,实现自律式发展,科学地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容应对水危机,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这就是我们的水文化!
作者简介:
李淑英,女,1971 年 1 月出生,1997 年毕业于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水利电力建筑工程专业,1997 年 9 月分配到莒县小店镇水利站工作至今,站长、专业技术职务工程师。